大力提升视光人员技术能力的建议
2017-08-17 15:03:00
来源:民进南通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我国是世界主要眼镜生产国更是消费国,全国配镜患者约为4亿。眼镜验配的合适度直接影响配镜患者配镜舒适度及视力健康,从事验光配镜的技术人员的能力至关重要。视光人员需熟练使用光学设备来检查人们眼睛的视觉功能,并运用充足的视光学知识判断以采取相应的非手术或手术的手段来治疗包括近视、远视等眼部疾病以及开展各类眼部保健。现在我国眼视光师的数量和能力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加大力度培养更多优质视光人员,优化消费者验光配镜环境。

  基本现状

  1、眼视光师培养数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开展眼视光学教育的高等院校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三、四所已发展到目前的近六十所,但每年毕业生只有2000-2500人(2013年统计),而且在这些毕业生中又有部分人员流失,没有从事视光工作,能从事视光工作的就少之更少。视光人员中专业视光院校毕业的不足80人,60%-70%持有的只是劳动部门颁发的验光员定配工证,这些持证人员大多只通过短期的在职培训,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这制约了他们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的进一步提升。

  2、眼视光师的能力水平亟待提高。世界眼视光学委员会(WCO)将眼视光师定义为:是眼和视觉系统的基础健康保健医师,提供全面的视觉保健服务,包括屈光检查和配镜,发现\诊断和处理眼疾以及视觉系统症状的康复。虽然这十几年方方面面都致力于提高行业人员素质,但是我国高校培养人员数量有限,教育体系和监管体系又不完善,不少获得职业证书的验配人员其实际水平其实并未达到相应的技能级别要求。从事视光的人员技术水平停留在简单验光,远远不具备更深层次的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能力,远远达不到WCO定义要求。

  3、以南通为例:市质量技术监督眼镜产品质量检验站近几年的检测,消费者配镜状况南通地区大学生配镜合适度达不到85%,中小学的配镜合适度低于70%,城郊和乡镇的配镜合适度有的地方低于50%。

  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视光师评价体系。虽然目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眼镜验光配镜人员有职业资格持证及分级要求,但其五个等级对应不了眼视光师的专业能力和其承担的社会职责。为使我国眼视光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保障有一支稳定的视光人员专业队伍,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眼视光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可以以法规的形式建立、完善,这是提高眼视光师质量的重要保障。香港用了十年的时间通过法案,由法定机构掌管验光师考试和注册,并确保眼科护理的质量和保护公益福利。严管下的香港视光师有处方权,允许眼视光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检查类药物(散瞳药物),这些都是值得内地借鉴的。

  2、充实视光师的服务内容,提高要求、提高能力也提高社会地位。国内眼镜零售企业绝大多数验光人员的工作内容过于单一,仅包括利用光学镜片进行屈光矫正,因此眼镜店验配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意识不强、社会认同度也不高。而国际上视光师社会地位高,是与医生一样受尊重的职业,同时要求也高:要具备专业对口的临床视光专业(OD 视光学博士);能开展眼部健康检查、双眼视觉功能的评估、利用光学镜片进行屈光矫正、角膜接触镜的验配、低视力康复、儿童视觉发育的干预和大众科普媒介的宣传等。眼镜零售企业要自我加压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外延,逐步将验光人员的工作内容拓展到眼视光师的工作内容,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视光师队伍,争取用更立体、更多元化的服务,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提高社会地位。

  3、让视光教育相对独立,促其更自由、宽广的发展。根据我国眼视光教育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都开设了眼视光学高等教育,但眼科和眼视光结合一体是常态,眼科的受重视程度遏制了眼视光发展。一方面眼科不缺教师且教师的学历层次高,倒是视光学方面严重缺乏师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光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视光学专业的学生又多因待遇和地位的原因要不在校时转为可以从医的专业,要不毕业后选择进入眼科医疗机构成为执业医生。所以,政府需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高校独立开设视光专业,学校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将眼科医生、眼视光师学习和工作的内容、方式彻底分开。视光教育培养的是眼视光师不是培养临床眼科医生,让眼视光教育有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和地域。

  4、除了加强专业人士的培养和提高,对大众视力保健宣传和教育也很重要。全球约有3700万名失明人士,每5秒便有1人失明,当中有75%的个案是可防的!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达60%以上,近视康复率又很低,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视力保健科普知识宣传普及不够,青少年对视力保健常识、预防近视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向人们普及眼保健知识、宣传保护视力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让人们对眼睛定期常规检查常态化,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达到保护用眼安全、以及早期干预的具有重要意义。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应加大护眼相关知识的宣传,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应积极开展爱眼活动、定期举办讲座等等,唤起全社会对眼保健的重视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