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州市在创新与保护中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几点建议
2017-10-09 15:46:00
来源:民进扬州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是历史的活的记忆,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人们当时的生产生活;今天,文化遗产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标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厚度和文明高度。所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既有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深意,也有满足当代人多元文化需求、丰富当代人文化生活的目的。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扬州民的非凡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此外,还有吟咏运河的诗词歌赋、由运河作要重要传播渠道的扬州宗教文化等,也都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社会时代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而萌芽兴盛的。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审美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境况。有的依旧生命力旺盛,市场需求广阔,如漆器、玉器、金银制品、“三把刀”、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有的逐渐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和繁荣的土壤,依靠其他产品勉强维持,如刺绣、雕版刻印等;有的则濒临消亡,急待抢救,如清曲、弹词、通草花、扬州灯彩(琉璃灯)等。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些认识问题:有的根本不知道“非遗”的概念,认识不到“非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执着于“名”和“利”的衡量,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在申报与保护的关系上,或只是把申报结果当作政绩好坏的表现,对“非遗”的实质性保护缺乏热情;或认为“非遗”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处于观望状态;或把“申遗”混同成保护本身,以为只要申请加入了名录,“非遗”就得到了保护;或申报只是为了“挂牌”、获得更大的行业或企业利润,商业化、人工化倾向明显。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推进扬州文化名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其次,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扬州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创新性保护”。

  (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各项保障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政府必须遵照国务院《意见》确立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技术、财政、法律等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非遗”的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

  (三)推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人们经常说“扬州工”,那么“扬州工”究竟指什么?“扬州工”的概念源自清代,乾隆时期,朝廷在扬州设“扬州玉局”,从和田玉产地将珍贵的玉料运至扬州,由扬州匠人负责雕琢贡品。当时出现如《大禹治水图》等众多雕工精美世间罕见的作品,人称“乾隆工”。后来,因和田玉是玉料中最好的一种,扬州琢玉技艺极为精湛,“和田玉,扬州工”这一说法,渐渐在业内流行开来。如今人们关注的“扬州工”又是什么?如今“扬州工”是扬州多数传统技艺项目的总称,并已经在学术界获得广泛文化认同。“扬州工”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功能,一般分三类。一类是以传统美术的方式呈现,以玉雕、木刻、竹刻、剪纸为代表;一类则着重突出传统技艺,以篾匠、木匠、铁匠为代表;一类是专门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扬州三把刀’中的理发、修脚、厨师等是其主要代表。“扬州工”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扬州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正处于难得的风口。优秀文化的感染力是强大的,一样拥有年轻的粉丝。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年轻人扎堆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梅葆玖大师的去世引发年轻人竞相搜罗梅兰芳的京剧……事实一再表明,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去打开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其要害就在于,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姿态接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文化遗产不只是文化符号,还拥有当下性,融入生活方能更好融入市场。扬州是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实现“年轻传承”,文化产业就具有无限可能性。建议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非遗”面向群众,走上舞台、走上荧屏、走上网络,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鼓励“非遗”保护责任单位和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让扬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城乡记忆,这些都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也是造就现代公民、培育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只要我们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必将焕发时代光芒!

作者:钱存龙 龙晓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