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造匠”热的“冷思考”
2017-10-27 16:41:00
来源:民进盐城教育支部
【字号:  】【打印【纠错】

  近年来,各主流媒体围绕大国工匠的宣传倍受关注,工匠精神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各地挖掘、评选工匠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造匠”平台的搭建活动-各类技能竞赛也层出不穷。由行业协会、部委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赛事频繁,令参赛者应接不暇。传统竞赛平台与新增竞赛平台交相辉映,营造了浓郁的“造匠”氛围。重奖技能大赛获奖者、评选工匠、配套待遇等举措产生的舆论效果夺人眼球,被媒体广为传颂。营造了浓郁的重技能人才、重技术的浓烈氛围。在“造匠”政策激励下,一时各类工匠辈出。

  而今大批工匠的徒然呈现,是否显示我国的能工巧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是否我国的制造业已快速进入了强国阵营?显然不是。

  当今,无论是日本、瑞士的精密制造,还是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其产品代表的品质地位至今无人撼动。无不体现职业人对职业技术的精神追求。究其原因,这些制造业强国工匠的辈出与有其成长的沃土密不可分,更不是我们当今一场“造匠”运动所能成就。

  当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工匠评选活动主观上是为了营造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崇尚职业技术和敬业精神的良好氛围。但客观上,由于评选方法、名额限制、政策导向等问题限制,最终能享受“工匠”殊荣者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倘若在评选结果中存在一些有名无实、搭顺风车的“工匠”,那么这种工匠评选的结果就有违活动举办的初宗。

  真的“工匠”一要长期从事专业工作,工作中潜心研究职业技术,专心踏实地把职业技术当着一种职业精神追求;二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后才能达到的一种技术境界。绝非当今拔苗助长式和急功近利的“造匠”运动所能替代。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2015年3月,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大批能工巧匠是核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整体的全面方略,而非以点盖面的画龙点睛。

  当前的“造匠”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办方的多维心态。一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背景下,工匠队伍建设既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新时期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绩”。二是工匠队伍建设也是显示领导人重视职业技术,尊重技能人才,与时俱进,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时髦”之举。三是本地“工匠”头衔的多寡,似乎能反映地区制造业水平,能提升地区知名度,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

  事实上,各行业真正的工匠,往往都一直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潜心钻研、服务于本职工作,从事专业技术,默默无闻,往往并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加各类应试式竞赛活动。一是技能竞赛是一项需要集中训练,要花费大量人、才、物和时间的活动,需参赛者所在单位的积极扶持与投入。二是主办方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赛事,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差别甚大,企业参兴趣不大。三是工匠评选活动是“招牌”工程,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政府和行业协会乐此不疲,而对解决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用不大。

  所以,由政府主导的集中式工匠评选活动,只能起国家人才政策的风向标作用,万万不可成为急功近利式工匠“冠名”运动,大规模的“造匠”运动并无助于制造业水平的整体提升。针对当前的“造匠”热,政府作为制定国家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的主体,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不能既当主持人又当裁判员,应坚持做“主持人”。要做好“主持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对人才标准与职业能力的判别权交还行业、企业自身,且激励政策宜“碎片化”。目前集中式的工匠评比活动看起来轰轰轰烈烈,重奖获奖者的政策,除了能够营造各级政府重技能、重技术的氛围外,并不能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因为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即使是同一职业工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难度也不尽相同,行业间职业技能并没有可比性。在同一标准下的评比其结果也许会赢得“投机取巧”之嫌。

  二是应用型人才当今社会人才结构中的重要一环,重视、尊重技能人才要体现在具体政策落实上。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在人才招录、户籍制度、干部提拔和使用以及政治待遇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体现公平。

  三是“工匠”是杰出技能人才的代表,它实际上是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范畴。政府要制定经济政策,提高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因它是最直接的尊重技能人才的体现。要营造浓烈的氛围,改变当今重学历轻技能,重文轻工、重择仕、轻创造的社会风气。

  四是要按行业分类组织各类技能竞赛,科学制定竞赛内容,与企业技术要求相统一,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合理奖励,营造良好的赛事氛围。

  一枝独秀不代表春色满园,体育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数并不能反映全民健身运动的水平,同样中国的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的优秀职业技能者,“造匠”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制造来水平。我们应该摒弃陋习,求真务实,建设好技能强国之路。

作者:丁炎生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