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综合一支部在宜兴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
2019-07-04 15:58:00
来源:省直综合一支部
【字号:  】【打印【纠错】

  2019年6月29日江苏省民主促进会省直综合一支部部分会员在主委盛志伟的带队下,冒着雨来到陶都宜兴,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现状的调研。

 

 

  首先来到丁蜀镇前墅村,这里有整个宜兴地区独一无二的一座龙窑,这里的炉火从明代开始创烧到今天,生生不息已近600多年了,是一座“活着的古龙窑”。在全国也只有广东那边还有一个龙窑。该龙窑在2006年5月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过去,看到一个大约50多米长的山坡,墙面罩着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檐下隐隐约约看到黄色的土垒,这就是龙窑。一般都是利用村中的天然山坡而建,坡度32度左右,龙头朝下,龙尾向上,沿着山坡绵延匍匐着,土坡上中间有个脊背,两边相隔75厘米左右就有一个投柴孔,俗称鳞眼洞,所以很像一条趴着的黄龙,因此人称龙窑。窑头是点柴火的地方,窑身放入需要烧制的陶胚,窑尾是高高的烟囱。

  前墅龙窑前身是烧制日杂用品的陶瓷厂,当年的吴厂长是现在龙窑的守护人,据说二十多年前宜兴还有30多座这样的龙窑,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质新风格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廉物美,陶瓷厂的销售大幅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年轻人嫌陶瓷手艺收入低,工作环境脏,出成绩慢。多数陶瓷厂年年亏损,歇产停业。加上城市建设,导致目前为止,只有这一座龙窑存在的现状。这几年政府也拨款改造了前墅龙窑周边的环境,请了设计师设计新的龙窑展览馆,让古老陶艺制作的"活标本"更好地保留下来,这才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离开前墅村,我们来到了丁蜀镇蜀山村的蜀山古南老街。这里是昔日繁华的紫砂一条街,它是宜兴紫砂的发源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蜀山上的窑里是火焰与砂泥的世界,山下的客商等着烧好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运往全国各地......这样周而复始了近500年。改革开放后,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紫砂生产中心迁移到丁山,蜀山才慢慢沉寂下来。

 

 

  2015年以来,丁蜀镇开始打造”紫砂特色小镇”,沉寂多日的蜀山古南街开始大变样。沿河的民房和明清老宅修缮如新,翻新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来的建筑材料,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保存老街的历史氛围。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和老街引导标志,加上独一无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许多老字号焕发青春,重新开业。蜀山古南老街渐渐恢复了往昔的繁华,节假日里游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那些从老街走出去的艺人们纷纷回到老街。这充分说明宜兴文保单位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且打造的紫砂特色小镇很成功。

  雨一直在下,蜀山脚下蠡河边那千米石板街,紫红色的石板依旧湿漉漉的、静静的躺在行人脚下,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过去和现在的完美结合,也预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