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山有旧盟 ——镇江民进悦读会四月享读会
2021-04-26 10:52: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4月18日,民进悦读会与《读碑焦山》相遇,这是一本将焦山碑刻背后的镇江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的心血之作,作者李叙彬作为主讲人与大家分享这本书创作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李叙彬先生的专业是小提琴,自从踏入工作岗位,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先后担任过镇江市文化局(现文广旅局)文化市场管理处、新闻出版处、艺术处处长等职。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创作。他的多个音乐剧剧本和长篇戏剧论文曾获国家级奖项,并于2014年当选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

  《读碑焦山》是记录他多年来与焦山碑刻对话后的随笔,计四十多篇约十万多字,涉及焦山碑刻博物馆的主要碑刻。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有时一方碑刻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一段精彩的故事,一个鲜活的人物,一种文化现象,每一方碑刻都会给人们不同的历史感受和人生启迪。”

  对练习书法的人来说,临摹是必经之路。临摹的样本往往有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一种是墨本。前者又称碑学,后者又称帖学。焦山碑林与《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地位息息相关。《瘗鹤铭》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焦山碑林因此与西安碑林、孔庙碑林、龙门石窟碑林、涪陵碑林、浯溪碑林、药王山碑林、地震碑林并称八大碑林。

  《瘗鹤铭》之所以誉为“大字之祖”,究其笔法已经体现出成熟楷书的书法特征,用笔纯熟,起收有致,撑挺劲健,多用圆笔藏锋,逆起圆收,饱含篆隶之意,故意趣高古。方折用笔也间或出现,增强了其雄健之气,从而体现了《瘗鹤铭》“意会篆分,派兼南北”的风貌。在用笔上,《瘗鹤铭》与《石门铭》颇为相似,豪逸古朴,深沉凝重,锋中笔圆,势若飞动。主笔往往伸得很开,意如荡桨行舟意境幽远。圆笔藏锋,却从篆隶变化而来。这些特征均体现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历程。

  焦山碑林虽没有西安碑林的《颜勤礼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曹全碑》等一批享誉海外的国宝名碑,但或许《瘗鹤铭》作为“大字之祖”可让焦山碑林的书法地位剑指第二。

  李老师在分享活动中不仅从艺术的角度与书友聊到了他所熟悉的碑林,还从历史事件、到访焦山的历史人物、文化事件、书法教育及佛教的视角说到了焦山碑林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五月九日”的碑刻让我们了解到彼时的朋友圈。在交流讨论环节,众多书友在发言中谈到了各自的看法。民进会员朱军老师在参加悦读会前,特意去焦山碑林进行了实地走访,交流中对李老师作为一位文化推广者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指出如今我们需要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更新中做好文章,把厚重的焦山碑林文化制作成一张新的“镇江名片”。会员戴静和则从宗教的角度谈到了与人为善的人生感悟,同时指出了类似“五月九日”这样的爱国教育案例当下如何用好用足的做法。书友承江涌则对比了西安碑林与焦山碑林的差异,探讨如何用行动改变现状以增强文化吸引力。

  最后,主委徐平介绍了一些城市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瘗鹤铭的打捞过程,对镇江旅游文化的促进等。特别谈到文宗阁的重建对凸显镇江人文的悠久历史的作用。徐主委说自己工作、居住于镇江多年,镇江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其“越嚼越有滋味”。镇江的大街小巷都是极美的,这里值得我们热爱。作为以教育、文化为主界别的民主党派,民进人可以深入挖掘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让其熠熠生辉。

  活动最后,镇江民进悦读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响应“四史”专题学习教育,以现场抽奖的方式赠送出六本“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该书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

作者:  编辑:镇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