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庵
2016-11-14 15:10:00
来源:民进连云港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悟道庵,也叫悟真庵、悟正庵,是云台山地区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山志》《云台新志》等志书均引自明代顾乾《海州志》的记述:“在沃壤山顶,竹树弥山,中极幽窈。”沃壤山就是现在北云台山南麓的宿城乡大竹园村黄茅顶,海拔323米。我第一次探访悟道庵是在2007年初夏,连云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几位老同志专程陪同我上山。沿着盘山公路,车行至黄茅顶脚下,步行拾阶而上。夹道古木参天,苍松如画,石林、古树、竹海相互交融,真可谓树木成荫,修竹掩映,清泉流水,曲径通幽,如入仙境一般。

  登上黄茅顶,眼前是一片茂密的竹海,穿过林间青石板小路,迎面两块巨石形成一道天然石门。石门之侧有“别有洞天”“德云常在”“念佛成佛”等题刻,为民初振亚和尚和板浦士绅许鸿宾所题,字径40-50厘米,楷书。右方有一块“了空碑”,碑已经断为两截,风化严重,碑文依稀可辨。碑高2.4米、宽0.97米、字径4厘米,碑额及周边有卷云纹装饰。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涟水杨珊门下生魏子约、沙诏等立,记述了了空法师杨珊与其师罗公创建悟道庵的经过。

  石门至悟道庵相距20余米,之间有一块较平坦的场地,左右各有一棵千年银杏。东面一株树高23米,树围4.5米;西面一株树高24米,树围5.04米。两树枝条在空中相握,冠幅覆盖了整个场院。透过浓郁的枝叶便可见一座残存的古庵,坐北向南,古朴的山门还在,肃穆而庄严,似乎向来访者诉述当年的辉煌。身临其境,一种禅意便油然而生。我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没有像往常一到景点急于四处拍照,而是伫立于佛园之前,微闭双目,双手合十,让心灵接受一次虔诚的洗礼和升华。

  经过银杏树下,再登几道石阶便到悟道庵山门遗址。山门以石砌成,成拱形,山门上“三教寺”的匾额还很完好。同行的地方文史专家张树庄先生向我介绍:“三教寺”就是原来的悟道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山门内东墙壁上嵌有一块《东海悟道庵碑记》,字径2厘米,楷书,为当时海州知州杨凤等立,黄宣泰撰文,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刻,该碑记述了悟道庵创建的始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主持僧师峦法师借重修之机,更名为三教寺,民国27年(1938年)毁于侵华日军的轰炸,今仅存山门、大殿、中殿、厢房等墙基。进入山门,从残垣断壁还能看出当年的形制。山门与正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两边各配一间厢房,略成正方形。正殿面阔8米,进深5米,整个建筑占地大约200平方。悟道庵东侧有一口井,名“醴泉”,泉水甘美。我从庵前的两棵千年银杏猜想,这里在更早时期就可能有庵堂,可惜没有史料留存。

  “道不可言,言则非道”,只能去“悟”,我想这就是悟道庵的人文内涵吧。明代董良史有《游悟道庵》诗:“策杖危登最上重,何人悟道此山中。清风古洞烟霞远,丹灶陈泥岁月空。欲聘辽阳知有鹤,向寻瑶岛已无踪。还招海若歌秋水,长啸闲庭倚碧云。”今天读来的人们还能从诗中感受它的幽远和清静。

  2011年5月1日上午,在其遗址西侧进行恢复重建的悟道庵,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庆典法会。修复后的悟道庵环境更加优美,古庵内草木青翠,周围青竹环绕,闲适宁静。我认为悟道庵的复建是成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融为一体,其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更为突出,是人们寻古探幽、礼佛尊道的一处绝妙净地。

作者:崔月明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