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汉武当年
2017-02-23 14:33:00
来源:民进淮安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1936年,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落脚陕北,便引吭高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豪迈的吟唱,将中国2100多年国家发展征程中的顶天立地人物排列一串,赞中有贬,重在肯定,尤其将秦皇汉武放在榜首,再以“还看今朝”的豪情来抒发今天无产阶级领袖勇敢的历史担当。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实现无缝对接。

  中国辽阔地域版图的奠定,功莫大于秦皇汉武。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一统中国由此迈步;汉承秦制,大一统地域国家日益强盛,不断攘除外患,开疆拓土。显然,毛泽东不是在背诵历史,而是心底那股继承祖业,再振中国雄风的激情自然坦陈。

  汉武帝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494位皇帝中最优秀的皇帝。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大汉王朝迎来了第六位皇帝刘彻,即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他7岁被其父汉景帝刘启册封为太子,16岁登基,22岁时窦太后离世,开始执掌朝政,在位54年,开创了汉王朝最鼎盛繁荣时期,史称汉武盛世。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封狼居胥”,便是汉武帝北击匈奴,安邦定国留下的经典。

  秦汉之际,中国北方有一个游牧部落,名曰匈奴,生活于蒙古高原,无文字,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善骑射,十分强悍,曾一度统一中国北部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后来中国版图的扩大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当时,它经常侵扰中原汉族边地,虏掠人畜,祸患连连。秦始皇曾派大将军蒙恬和太子扶苏驻扎北方,抗击匈奴侵扰,并筑长城拒其于塞外。汉初,为了安定边境,一度实行和亲政策,怀柔匈奴。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日益强盛,武帝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积极在军事上准备自卫反击。

  汉武帝大规模自卫反击战先后进行三次。

  第一次,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南下,以2万骑兵入侵上谷、鱼阳,肆意掠夺。《史记》载:“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掠渔阳二千余人”,破坏生产,袭击汉朝军队,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汉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于是,汉朝对匈奴进行自卫还击。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3万大军从云中出击,夺回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据点,赶走白羊王和楼烦王,开朔方郡,建朔方城。但是,匈奴的实力并未受损,其主力依然十分猖狂。一两年后,匈奴又开始对代郡、定襄、上郡等边地进行扰乱、掠夺,甚至屠杀数千人。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多年,汉武帝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自卫反击。

  元狩二年春(前121年),武帝下令再击匈奴。派霍去病出陇西,大破匈奴军。河西匈奴贵族损失惨重。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

  元狩四年(前119年),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自卫反击战打响。武帝下令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代郡出击匈奴单于于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直抵阗颜山,歼敌2万余人。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2000多里,大败左贤王。左贤王败逃而去,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霍去病一直到达狼居胥山,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为纪念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捷,霍去病命士兵推土增山,在山顶立纪念碑,自己登临顶峰,南面设坛祭拜天地,宣示此为汉朝疆土。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也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自卫战争,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保障了社会生产,也促进了西北部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开放,既是正义的,也是必要的。“封狼居胥”的成语,不仅仅是战功的记载,更大大超出语言范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政治意义。

  汉武帝经略边疆之举,除了解除匈奴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南攻闵越,将其并入中央版图;西继续进击匈奴至祁连山,打通了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漠北之战,迫使匈奴西迁;两次汗血马战争,让西域人知道有比匈奴更强大的军事实力存在,选择自己的归附;车师之战,车师投降,臣服汉朝,震撼西域,各个民族政权也渐渐倾向汉朝;楼兰之战,使之臣服;龟滋、莎车之战,西域咸归汉朝版图,汉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南方,派中郎将唐蒙通夜郎,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灭南越,使夜郎、南越归附汉朝,先后设立7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和南海诸島地区。在东北,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这些边郡的设立,对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建立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汉武帝凭借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大刀濶斧地治国理政,播扬国威,名震环宇,以致汉朝的国号“汉”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名字:汉族、汉人、汉字、汉语,通撤世界,直至今日。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表现在治国理政上更是政绩赫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加强中央集权;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创立太学,设立举贤制度;太初改历,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春节。建立年号,年号,是汉武帝首次使用; 发罪己诏,这是中国历上第一份帝王自我检讨书。汉武帝对汉朝的发展,乃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立下了丰功伟绩。

  后来人对汉武帝褒扬有加。班固在《汉书》中对其盖棺论定:刘彻“雄才大略”。《谥法》又说:“威强睿德”。唐太宗李世民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在中国史书中,“秦皇汉武”经常相互衔接。孙中山将汉武帝放在世界史范畴评论曰:“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毛泽东早已关注过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安,不失为鼎盛之世。”

  遥想汉武当年,令人遐思万千。汉承秦制,将大一统的中国缔造成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大帝国。伟矣哉,汉武大帝!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明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毛泽东那气壮山河的唱吟,又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数风流人物”,谈历史:“还看今朝”,言现实。历史与现实往往会交融一体,彼此相互渗透,频繁隐现。

  秦为什么二世而亡?这是汉朝建立之初的冥思苦想,是仁人志士不断追问的历史和现实并存的国家兴亡问题,并且涌现多篇著述。少年才俊贾谊在秦亡汉兴的大反思中第一个脱颖而出,他的《过秦论》便是典范之作。贾谊的政治主张主要有:第一,为汉朝正名;二“易服饰”,即改变车马、祭牲、服饰的颜色;还有“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全面改变汉代所沿袭的秦朝规制,以证新王朝的合法性。遗憾的是,这些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贾谊这颗锐意改革的新星不久便在权贵们一片倒贾声浪中陨落了。后来汉武帝的许多改革举措正是贾谊主张的现实版。

  汉武帝许多改革的举措,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软实力建设,是综合国力中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汉王朝所以极盛的重要原因。武帝对此既有敏锐的灵感,更有刻意的追求。或者说,武帝的改革,是汉初几代皇帝及忠贞之士的集体智慧体现。在不拘一格降人才,摒弃正统,容纳异类,识人,容人、用人等方面,汉武帝千古无二。汉王朝对周边族群所以能产生吸引力,不仅仅靠强大的武力,更重要的是它已形成了文明中心,财富、资源、人口高密度集中, 人人心向往之。纵观历史,中国相对四夷而形成中心,吸引周边族群文化进入核心地区,与中国融为一体。中国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四、五百位皇帝,只有那么几位屈指可数,何哉?或无能,或不作为、更多的是昏庸加腐败,祸国殃民,葬送祖产,尤以晚清为甚。东北、西北地区丧失了惊人数量的国土。时至今日,地球村西边的少数人还以看待晚清的目光看今日的中国,真的患上了历史夜盲症。他跑到中国家门口,星罗棋布地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来围堵中国,还狂叫“中国威胁论”。一会儿要拿“一中原则”来谈判,一会儿又叫 嚷南海是国际领土,一会儿再派航母舰队到我们面前秀肌肉。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朝核问题如不解决,就让中国崩溃”。天大的笑话.全世界都知道,那个超级大国对朝鲜挥舞核大棒,动则制裁,逼迫朝鲜也 搞出了核武器。他不买你的帐,你无技可施,到头来要中国承担责任。这是什么逻辑?把话说白了,那就是美国的传统逻辑。当他需要土地的时候,就去屠杀印地安人;当他需要劳力的时候,就去贩卖黑奴;地他需要资本渔利的时候,就叫你开放金融市场;当他需要白得世界资源的时候,就滥发美元,用纸币换回他人资源。一句话,自以为是世界老大。其实干的都是靠邪恶起家。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五千年连绵不断发展,靠的是仁义——王天下而不私天下,以道义处理地缘国家之间的利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现共赢。当然,中国人从老祖宗开始,就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毛泽东就是以公道莅天下,又敢于反抗强敌的典范。他呼唤汉武大帝,就是要在新的长征路上,效法先辈的文治武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再立新功。中国人民欣慰地看到,今天的中国领导人真是个毛泽东的范儿,任凭风浪起,稳坐打鱼船,神清气爽地治国理政,驾驭中国这艘巨轮前进在波谲云诡的海洋上,朝着振兴中华的目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孟令涛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