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进网 > 参政议政 > 正文
以江苏“超”经验激活全国群众体育赛事潜能
2025-06-12 15:11:00

  民进会员、

  常州

  武进区政协委员、阳湖拳非遗传承人王成军

  反映,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凭借“全民参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模式,自5月10日开幕以来迅速引爆全网,取得了惊艳的开局成绩。前两轮场均观众8798人,超越同期中甲及江苏境内职业联赛;徐州主场单场观众突破22000人;抖音话题“苏超名场面”播放量破10亿,单场直播观看超百万;13座城市基于足球衍生的文化梗屡登热搜;开赛40天已创造1.2亿消费,预计全赛季拉动内需3亿元。这充分证明了“苏超”模式在聚拢人气、激活文化、提振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打造现象级群众体育赛事提供了宝贵的江苏样本。

  一、现象级群众赛事流量密码

  “苏超”的爆红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并成功实践了一套独特的群众体育赛事流量生成逻辑,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流量密码”解析样本。

  文化认同点燃地域激情:“苏超”最大亮点在于将足球竞技与江苏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度融合。各城市巧妙挖掘本地历史、民俗、美食等特色文化符号(如徐州依托“楚汉文化”、淮安彰显“淮扬美食”),并将其有机融入球队形象、球迷助威、赛事传播等环节。这种“足球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迅速唤醒了市民强烈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使比赛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升华为一场场城市文化展示与捍卫战。“楚汉之争”、“淮扬正统”等网络热梗的病毒式传播,正是这种文化深度共鸣的生动体现。它为全国赛事提供了关键启示:群众体育的根基在于“群众”,而连接群众最有力的纽带,正是其熟悉且自豪的本土文化。将赛事打造成地域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凝聚民心、引爆流量的核心引擎。

  全民参与构建情感共同体:“苏超”旗帜鲜明地定位为“人民的联赛”。参赛主体以业余球员(占比65%)为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是身边的普通人,极大拉近了赛事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观众席上,不仅有铁杆球迷,更有大量以家庭为单位、以城市为标识的普通市民。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使得赛事成为连接城市内部、联动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营造出“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支持者”的浓厚氛围。这种基于共同身份(城市居民)和共同目标(支持家乡球队)构建的情感共同体,是赛事爆发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传播势能的基础。

  创新传播引爆全网热度:“苏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特别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立体化、互动化传播。设置“苏超名场面”等易传播、强互动的话题,鼓励用户创作、分享精彩瞬间、趣味花絮和城市文化相关内容,成功将线下激情转化为线上洪流。单场直播观看超百万、话题播放破10亿的成绩,彰显了新媒体在放大群众赛事声量、制造热点上的巨大威力。其经验在于:主动拥抱新媒体传播规律,设置强话题性、强互动性的传播节点,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生产,实现赛事热度的指数级裂变传播。

  二、流量爆款的商业变现规律。

  “苏超”在流量引爆上成绩斐然,其下一步挑战与全国群众赛事共同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将巨大流量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学习成熟模式,构建多元收入体系:目前“苏超”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政府补贴占比较高。未来需积极借鉴中超、CBA等成熟职业联赛以及佛山“西甲”等长周期群众赛事的商业运营智慧。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商业赞助体系:除主冠名商外,按层级(如“苏超战略合作伙伴”、“城市独家合作伙伴”、“品类指定供应商”)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并探索赛场广告位分层销售、LED屏动态互动广告等创新形式。同时,深度开发赛事IP价值,将吉祥物“豚宝”、茉莉花奖杯等符号,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实物(如城市限定玩偶、联名服饰、冠军盲盒)与数字产品(如数字藏品、限量版虚拟奖杯),并探索具有收藏价值的冠军衍生品(如镀金/银限量版奖杯模型)。

  深化媒体合作,拓展流量变现渠道:在现有与抖音、快手等平台深化直播合作(增加多机位、引入明星解说、嵌入线上竞猜互动)的基础上,可探索与咪咕、腾讯体育等专业体育平台合作,尝试部分场次付费点播或提供会员专享内容(如幕后花絮、战术分析、球星专访),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第二现场”生态至关重要,在省内核心商圈、特色球迷餐厅设立官方授权观赛点,同步举办主题嘉年华、球星见面会、足球文化展等活动,有效将线上关注引导至线下实体消费场景。

  构建会员生态,增强用户粘性与价值:建立“苏超”会员体系是锁定核心用户、实现长期价值的关键。会员可通过观赛、参与互动、消费衍生品等行为累积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门票折扣、专属周边产品、城市文旅景点优惠券等。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能串联起赛事、消费与文旅,形成内循环消费生态。这套“流量获取-用户沉淀-价值转化”的商业闭环探索,将为全国群众体育赛事破解“叫好难叫座”的困境提供可复制的“江苏方案”。

  三、城市竞逐的合作协同机制

  “苏超”13座城市的参与,既是优势也带来挑战。如何平衡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与整体协同发展,是放大联赛效应、实现全域共赢的关键。

  正视差异,建立资源共享与帮扶机制:当前各主场城市在赛事组织能力、宣传投入、球迷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如盐城与南通主场观众规模的显著差距)。未来需着力构建城市间资源共享平台,借鉴“长三角足球联盟”等区域协作理念。可设立联赛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负责统一宣传资源调配、成功经验(如徐州的高上座率组织经验)推广、以及基础薄弱城市的针对性帮扶(如组织培训、协调宣传资源)。避免“各自为战”,形成提升联赛整体品牌形象的合力。

  推广“赛事+”模式,促进跨界融合: 鼓励各城市将足球赛事元素主动融入城市商业中心、文旅地标。更重要的是,推动体育与文旅、教育、商业的深度融合,形成“观赛-旅游-消费-体验”的完整链条。例如,联赛组委会可协调推动“凭当日球票享合作商圈/景点折扣”的普惠活动,在赛区城市核心区域设置足球主题快闪店、互动体验区,延长球迷停留时间,放大赛事对城市经济的综合拉动效应。这种跨界的协同联动机制,是群众赛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四、竞技水平和整体服务

  群众赛事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参与基础,但也需兼顾观赏性与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观赛需求。

  立足业余,适度提升竞技观赏性:坚持业余球员为主体的特色(保持约65%比例)是“苏超”群众属性的根基。在此前提下,可探索灵活机制适度提升关键场次或环节的竞技水平与悬念。例如,允许每支球队引入少量现役/退役职业球员作为“外卡球员”,或设立“明星球员”特别条款;建立“苏超-职业俱乐部”的省级选材通道,将联赛中表现优异的业余球员纳入职业俱乐部视野甚至输送体系,既能激励球员,也能增加赛事吸引力。目标是让比赛更具技术含量和观赏性,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资深球迷。

  推行服务标准化与智慧化升级:制定并强制执行主场服务统一标准是保障基础体验的关键。要求所有赛区必须配备清晰标识的球迷专属通道、充足且卫生的移动厕所、便捷的医疗急救点、温馨的亲子休息区以及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同时,积极引入智慧科技元素提升观赛体验:在球场部署VR/AR沉浸式观赛体验区;通过官方APP向观众实时推送AI分析的比赛数据(如球员跑动距离、热点图、传球成功率等),满足技术型球迷需求;优化票务系统,提供便捷的电子票务和入场服务。

  建立强效反馈与质量保障机制:设立联赛统一的服务监督热线与线上投诉平台,确保球迷的意见和建议有畅通的反映渠道,并能得到快速响应和处理。将处理结果适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更重要的是,将各赛区的服务评价(包括设施、秩序、应急处理、投诉反馈满意度等)纳入“最佳赛区”、“优秀组织奖”等评选的核心考核指标,形成提升服务质量的持续驱动力。优质的服务体验是观众重复消费和口碑传播的基础,是赛事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