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进网 > 参政议政 > 成果撷英 > 正文
关于加快高校学科交叉建设 培养科创时代急需人才的建议
2024-04-17 12:35:00
 关于加快高校学科交叉建设

培养科创时代急需人才的建议

民进江苏省委会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与发展的成果,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驱动力。加快高校学科交叉建设,推动形成更多交叉学科,是解决重大且复杂的科学和社会问题重要路径,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模式。江苏作为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大力推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逐步形成了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为驱动、以优势学科发展内生动力为基石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良好态势。但真交叉少,假交叉多;化学反应少,物理叠加多;重大突破少,效果平平多的现象依然突出。

一、在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上存在认知偏差。一些学校只在学科发展规划中将学科交叉作为发展理念,而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一些学校更注重交叉学科学位“身份证”获批,而缺乏长期扎根研究的定力与准备;一些学校不考虑自身学科发展基础跟风建立热门交叉学科,导致所建交叉学科难以得到深度发展;一些学校在学科交叉广度上过于“谨小慎微”,缺乏突破既有学科门类藩篱的自觉性。

二、尚未形成全省统一的建设意见和协调联动机制。省级层面缺乏明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联动推进机制,相关工作碎片化体现在高校教学管理、交叉学科审批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基于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部门协同配合联动机制尚未确立。高校之间也缺乏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工作协调协作机制。市级层面助力本地高校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建设缺少联动对接机制。

三、高校学科设置与管理模式束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传统学科的组织结构阻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学科为单元建立的院系组织,要求教师或学生归属于某一个部门,并由这一部门来负责学术、行政等诸多事务。各院系都更倾向于培养本学科的研究生,这种教育组织结构将学生与院系、学科和导师捆绑在一起,固化了学科的专业化,这一体系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和研究生培养。

四、有利于学科交叉建设的系统集成政策体系尚未形成。高校仍普遍采用传统学科成果评价标准对待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定,无专门期刊或影响因子不高、领域同行难觅、无相应学科课题申报通道等因素使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受到不公平待遇。由于评价体系相对滞后,致使交叉学科在学术认定、课题申请、同行评议、成果归属、考核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学科交叉建设缺乏系统政策依托和制度保障,其发展内生动力受到影响。

为此建议:

一、积极争取江苏作为国家学科交叉建设实践创新实验区。积极向教育部争取,在江苏设立全国首个以省级区域为单位的学科交叉建设实践创新实验区,赋予该特区出台试点性集成政策体系权利,形成在目标、内容、方式、条件、主体等方面全面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制度,探索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先行政策,持续优化省内统筹、高校负责、社会协同、多方共育的学科交叉建设支撑网络。优先支持江苏高校建设首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打造交叉人才培养先锋区,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争取在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取得新突破,支持优质省属高校成为自主授权审核单位,鼓励江苏率先出台复合型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建设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二、着力完善江苏学科交叉建设的整体布局和方案。结合高校专业设置优化方案,借鉴省产研院与国内外高校、地方政府、研究中心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实践成果,面向实际需求和新产业新业态,完善整体布局与方案,打开高校学科边界,引领、辐射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制定分类分层次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指导意见,鼓励高校探索设立交叉学科专业群、专家库、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高校“双一流”、高峰计划及优势学科经费专项,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支持各高校因校制宜,开展交叉学科“虚拟组织”和“自组织”改革探索,逐步建成高质量的交叉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科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部门支持学科建设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科技联盟,构建“研究院+论坛+沙龙”交叉学科研究院,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促进。完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强化科研导向,弱化交叉学科“身份证”导向,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交叉学科规范、学术标准、学位授予标准与人才遴选标准。赋予高校学科交叉科研成果校内职称评聘权,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和推免生指标、学位论文评选、学位点申报、重大科研与人才项目及创新平台申报推荐给予倾斜支持。

四、协同共创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想共识,推动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科学成果创造和科学家精神塑造,营造自由宽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鼓励脚踏实地、长期努力的钻研精神。支持高校领导以战略科学家站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发展谋划,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鼓励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创设学术碰撞、学术争鸣契机,构建产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多维多元对接渠道,提高教师参与学科交叉研究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教师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全过程科研热情,为文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