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进网 > 参政议政 > 成果撷英 > 正文
强化教育支撑 助力现代化发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5-04-03 17:13:0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新征程上推进教育现代化锚定了方位坐标。​

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发挥教育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连续 10 余年保持在 4% 以上,为我国构建起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先导作用日益凸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龙头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持续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

国家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人才之兴,本质在于教育之强。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始终将教育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工程。从 “教育救国” 的号召,到 “教育兴国” 方略,再到 “教育强国” 战略,伴随我国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人才自主培养的规模从小到大、能力从弱到强,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一、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

1基础人才培养:教育能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为社会培养具备基本读写算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公民。例如,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语文、自然科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后续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基石,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具有基本技能的劳动者,他们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2专业人才输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则专注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以工科专业为例,高校通过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为制造业输送大量工程师。他们能够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等工作,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这对于实现产业现代化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也培养了大量如数控技术工人、高级焊工等技能型人才,满足了现代化产业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3创新型人才孕育: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的科研团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能够开展前沿算法研究,为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弯道超车,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创新进程。

二、促进科技进步知识传播和成果转化

1培养科技人才

1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教育系统通过设置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学生逐步接触自然科学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的专业课程更加深入和细化,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技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如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编程和算法设计能力、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等,这些专业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2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解决方案,通过实验、实践、科研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

2促进科技知识传播

1扩大科技知识的受众范围:教育是科技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在线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将科技知识传递给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从幼儿园、小学的科学启蒙教育,到中学的基础科学课程,再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科技知识学习,以及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素养。

2跨地域、跨文化的知识交流: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活动,如留学生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促进了科技知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各国的学生和学者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将不同国家的科技知识和创新理念引入到本国,推动了全球科技知识的融合与发展。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提供技术应用的实践平台:教育机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例如,高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场所。在这些平台上,他们可以将科技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既懂科技又懂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机构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如技术转移、科技管理、创业管理等,培养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转化策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激发科技创新意识:

1营造创新氛围:学校和教育机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校园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学术思想,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科学精神:教育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包括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质疑的精神等。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在科技领域中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

三、推动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

1文化传承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历史等课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任务。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历史故事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文化精髓。例如,学生在学习唐诗宋词时,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学艺术成就,这些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文化根基具有深远意义。

2社会融合助力:教育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融合。在学校这个多元环境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例如,在城市的学校中,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学习,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同,有利于打破阶层和地域隔阂。这种社会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基础上推进。

四、提升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

1道德和价值观培养:教育系统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这对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社会向现代化文明社会迈进。

2公民意识塑造:教育能够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制度等内容,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使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民主法治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进而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格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如何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指引、为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高素质建设者提供支持,是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一、立德树人方面

1思政教育深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增强思政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综合素质培养: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等。加强体育教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强化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促进行动、青少年读书行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

3心理健康关注: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育改革方面

1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 分数至上等偏差。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以及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资源配置优化:统筹协调教育资源,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资源向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倾斜。例如,对于一些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等,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

3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协同体系,搭建平台、打通堵点、畅通节点,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教育数字化推进: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的网络覆盖率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水平。开发和整合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在线教育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科技教育方面

1课程与教学改革:将科技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项目式、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学术讲座、科技创新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同时,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四、人才培养方面

1以需求为牵引: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提升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对于有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特殊的培养渠道,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比如开展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等,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前,许多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科交叉融合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更好地推动科技发展。

4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型人才支持。

五、高等教育方面:

1人才培养创新: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优化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2服务社会发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 适配度上先行先试,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职业教育方面:

1产教深度融合:聚焦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这一本质难题,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中,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体制。

2职业教育认可度提升: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完善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

楚清华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民进江苏教育委员会委员

民进苏州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民进昆山支部副主任

昆山市政协委员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