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综合一支部开展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工作调研
2020-05-30 10:49:00
来源:省直综合一支部
【字号:  】【打印【纠错】

      5月22日,民进省直第一支部会员许文勇、邓辉义、程建忠、黄卫、朱哲懿、黄炜等在主委盛志伟,特邀专家南京文物局文保处 处长张国祥,苏州文保所前所长刘延华的带领下,前往江宁考察调研南北朝皇帝陈霸先陵墓群保护的工作。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我省南京、丹阳一带“南朝陵墓群”是国家重点保障的150处大遗址之一(江苏共6处),1988年1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制很高。目前共发现南朝帝王陵墓32处,其中帝陵12处, 3处(宋、陈)在南京, 9处在丹阳(齐、梁,3处具体墓主待考)。帝陵之多,可与有“七帝八陵”的河南巩县、与“皇陵之地”北京昌平相比。

    二是形制较完整。有陵区入口标志石刻,有已发掘的陵墓遗存,还有的陵前遗存最多。

    三是艺术价值极高。石刻造型生动、气势恢宏,融汇中西、承汉启唐,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与北朝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媲美。60年代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竹林七贤、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印模拼嵌砖画入选“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项目。

   四是大遗址保护的基本条件有难度。南京南朝帝王陵墓仅剩石刻,大多处于城市建筑的包围之中,历史文化遗存的环境空间基本不存在。

    南朝帝王陵墓及石刻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是汉民族“衣冠南渡”的产物,涉及当时皇家丧葬礼制、陵墓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及碑版金石文字艺术,体现当时造物观念、传统风水观念和朴素的生态观念,有着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上世纪20年代起中外学者就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问题分析:

    一是在总体保护上,目前仅仅陵墓石刻为文物保护对象。有陵墓才有陵前石刻,陵墓和石刻的“合体”保护缺乏基础,更缺乏未来建设遗址公园的基本条件。

    二是石刻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措施不够健全,历史欠账较多。几处石刻均有对保护、控制范围“四至”距离的明确规定,但尚未落实。石刻处在金茂房地产企业的地盘里。没有经过整理或铺设的场地、通道、排水和避雷等设施,石刻面临遭受损坏的众多风险。

    三是石刻普遍受到程度不同的风化侵蚀损害。

    四是缺少与文旅相配套的基本设施。通达石刻的交通不少为田埂小道;除了文物保护碑外,缺少交通指引、图文说明以及相关服务设施。

    五是基层文保部门的力量不足。文保部门的文保经费不足,相当于一部分用于监控系统的外包服务,聘用的业余文保员数量偏少报酬很低,不能做到对石刻的全覆盖,必要的培训也跟不上。

    具体建议:南朝帝王陵墓及石刻是体现江苏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标志,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现状看,有必要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切实加强保护和管理;从长远看,对于陵墓及石刻的系统性整理和呈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更能有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一脉相传源远流长。

作者: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