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初夏暖风中
2019-06-04 14:21:00
来源:民进镇江中学教育支部
【字号:  】【打印【纠错】

——镇江民进悦读沙龙5月活动侧记

 

  5月26日下午,镇江民进悦读沙龙的书友们相聚中山路小学二(1)班教室,重温校园时光的同时,畅谈《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

  “你可以爱一个人多久?三十年,抑或五十年?”在主讲人魏芹老师的娓娓道来中,书友们更加立体和全面地了解到书中人物、故事情节、创作背景、书评以及艺术创作手法等。

  魏芹老师提到,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缘起,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载他们出游的船夫用浆打死了,为的是抢走他们身上带的钱。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而且子孙满堂。其二是部分再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小镇。父亲是邮电报务员,家境贫困,母亲出身世家。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讲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对马尔克斯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尔克斯在这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

  马尔克斯自己评价《霍乱时期的爱情》:据欧洲圈子里的说法,完全彻底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人超过20亿。故事看似是一个惯常的三角恋模式,实则缺少了一般三角恋故事的跌宕起伏。它的故事线就像细细的泉流,潺潺而下,和缓、静谧,富有生活气息和世俗烟火味儿。现实生活的节奏,缓缓而来,不会发生戏剧,也没有奇迹。直接跟你细说家常,就是这个感觉。人物的命运由人物自己主宰,在行为导致的理所当然的结果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就像是普通人的恋爱、婚姻以及人生、生活,如此这般。

  会员戴静和在谈到爱情时,他说爱情是千人千面的,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本书是在阐述“爱”、“情”和“性”的关系,其中性和爱又是难以分割的。经过自己多年的经验,常人的爱情就是包容和体谅。

 

 

  书友李祥在本月悦读沙龙前夕完成了此书的第三遍阅读,前两次分别是在他的高中和大学阶段。高中时,他不认同书中人物的爱情观。到大学时,他觉得男主和女主之间其实不是爱情,整本书更侧重对拉美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刻画。在第三遍的阅读中,才读出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哪的感情才是爱情,一如“香皂事件”。

  书友吴恙说,“每当说起爱情,总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它是不可言说的,或者,它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爱情只是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爱过的人,没法去谈论爱情;虽然总有一番免不了的折磨,但当事者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若有所悟。”所以,无论是司汤达笔下的“骑士之爱”,还是纳博科夫笔下亨伯特与洛丽塔之爱,只不过是以爱情的名义做得一些事情而已。

  那么年轻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本“爱情之书”的呢?魏芹老师的儿子带着女朋友参加了本期读书会。在看过电影和书中部分章节后,他认为,女主费尔明哪的抗争意识虽然较强,但她对爱情其实是没有主见的。在被阿里萨追求过程中的满足感让她误以为那就是爱情。作为正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认为所谓爱情,就是愿意包容对方的缺点,同时也为对方改变自己的缺点。

  此后,书友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谈书中人物纠葛、谈马尔克斯、谈对爱情的理解。会员罗倩提议,在场的每位书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婚姻存续的动力;爱情是稳定与包容;爱情是两个人的相互接受与支持;爱情是平静的生活;爱情是隐忍与理解;爱情犹如酿酒,日久绵长;爱情是共同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爱情是……。

  活动最后,魏芹老师将准备好的香茶和玫瑰花分发给大家。书友李祥说,今天正好是他的结婚纪念日,感谢这场读书会让他重新理解了爱情,也感谢魏老师分享的玫瑰花;会员郭涛说,在爱人和女儿眼中自己就是“钢铁直男”的形象,今天恰逢爱人的生日,要借着魏老师的玫瑰花上演一出“铁汉柔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明白,总有相信自己真正爱过的人才会明白什么是爱,而当他明白时,爱已成往事。”这个五月,在初夏暖风中,爱情蔓延……。

作者:罗倩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