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民进省直文化支部联合民建淮安市委淮河支部,组织相关会员及专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渤泥国王墓的保护状况开展了深入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通互鉴的历史记忆。这条海上要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历经三国隋朝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并在明清时期逐渐转型。作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象征,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5年,中国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并于次年正式开启申报程序。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首批被列入申遗点的有两处:渤泥国王墓和郑和宝船厂。其中,渤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纬九路9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958年被发现。这座陵墓属于古浡泥国(今文莱达鲁萨兰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是南京地区现存唯一一座外国国王的陵墓,也是中国仅存的两处国外帝王墓之一。
渤泥国王墓坐北朝南,现存墓冢、神道石刻以及祀祠石柱等遗迹。作为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渤泥国王墓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承载着两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友谊传承。它不仅是研究明代外交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友好交流的生动例证。
此次调研活动中,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渤泥国王墓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调研组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渤泥国王墓的保护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同时深化与文莱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本次调研活动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民进省直文化支部将继续关注相关领域,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