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岕茶董事长、民进会员李昱增
说起岕茶,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它始于明初,因制作工艺复杂,失传于清代后期。但有一个人,却将她的事业与岕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继承与传播岕茶与其文化辗转南北,矢志不渝。她就是宜兴岕茶董事长、民进会员李昱增。
初识岕茶,一股内心由衷的热爱
一年70余万斤的销量,7500万元左右的产值,上千万的纯利润。李昱增和丈夫赵永灵在2005年迎来了第一个事业的高峰。“茶”作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之一,融国人生活于无形,茶产业可以说是永不萎缩的产业。在当时,能在茶产业开拓出这样的局面,他们夫妻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大可以辛勤守业,安度余生了。但是,十几年来在茶加工、茶流通领域的打拼,夫妻俩心头却总有未了之事。回想起1997年,深入贵州,通过先进加工工艺促进贵州茶加工产业从弱而散的粗放型向高而精的集约型转化,加速了贵州茶名优化的进程;2002年,扎根四川山区,一连试制两个多月,钻研出对于水分超标的川茶最科学的制茶工艺,一改川茶“水分茶”的低劣形象。十几年来,他们辗转全国各地,将它乡当作故乡,让多个地域茶在全国市场站住了脚,而内心深处却始终留下了遗憾。
“当时,没能将宜兴的地域茶做优做强,推向全国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李昱增在回忆当初的心境时,如是说。丈夫赵永灵拥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让他魂牵梦萦是家乡宜兴茗岭山岭间的那一片片茶场,让他难以忘却的是品尝故乡茶齿间留存的一缕芳香,让他流连的是儿时家家有茶园、户户会制茶的文化底蕴。这一切,妻子李昱增看在了眼里。一次,一则信息在夫妻二人参加茶事活动时引起了二人浓厚的兴趣。岕茶,一种失传已久、被人几乎遗忘的茶种,产于宜兴茗岭,作为宫廷贡茶兴于明清。“叶脉淡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霜”、“婴儿肉香,芝芬浮荡”、“混是清虚岗霜之气,洗世人‘土胃热肠'”,古籍中描述的岕茶是一种集色、香、味俱全,还有较强养生功能的名贵茶种,有“中国历史第一名茶”的美誉。这让惜茶如命的夫妻二人心动不已。夫妻二人回家后,内心一时难以平静,一如二人当初在杭州茶研所因茶初识般悸动,仿佛找到了此生第二个“伴侣”。随后,他们不断走访茗岭山中的老茶人,听他们讲岕茶的传说和故事;如着魔般翻阅着茶史古籍,收集着岕茶的资料。不知不觉,“将岕茶失传的工艺恢复并发扬光大,打造一个宜兴本土的茶品牌”成为了夫妻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后再多亲朋好友的劝说、再多困难挫折的阻挠也没能动摇丝毫。
还原岕茶,一次勇往直前的担当
1100余个日夜,6000余斤的茶叶,这是李昱增夫妻俩人为还原岕茶所付出的代价。岕茶失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岕茶的烘焙技术过于专业,而且耗时较长,时间最短的岕茶品种也要连续烘焙18小时,长的甚至达到30多小时。仅靠史籍记载的寥寥数字,仅能知晓先蒸后焙的顺序,想恢复岕茶的制作工艺,到达岕茶“色白,乳香,金石性”的特质,难度可想而知。夫妻俩默默地探索,却终究摸不到门道。他们并没有灰心,多次专程去杭州咨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得到了许多启示与帮助。75岁高龄的国宝级茶史专家朱自振老先生得知夫妻俩的事迹,深受感动,一次次亲自赴宜指导,让夫妻俩茅塞顿开,领悟到焙才是岕茶色白的关键点。
挫折越大,夫妻俩的闯劲就越强。为了早日恢复岕茶的制作工艺,夫妻直接住进了茶场边临时搭建的小屋,寒冬酷暑也不例外。由于烘焙时间过长,需要随时调节烘焙的温度和环境,闹钟成了夫妻俩最常用的工具。每三个小时,铃声一响,就是下床查情的信号,疲倦、寒冷以及茶场周围阴湿的环境成了一个个夜晚留给夫妻俩最深刻的回忆。然而,现实残酷,制作失败的茶叶不断堆积,填满了一间又一间的屋子。看着一屋屋试制失败留下的茶叶,夫妻俩心里如刀绞般的痛,几次想要放弃,但想起宜兴坐拥“岕茶”如此历史悠久的招牌,却不能在全国茶叶市场中抢得先机,不免心有不甘。他们总是相互打气:爱迪生7000多次的失败迎来了最后的成功,我们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否定了一种方法,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一次次的纠结,一次次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100多个日夜的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地复制出了如史籍描述岕茶般特性的茶种,而他们试制的茶叶早已堆满了五间屋子。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们品鉴会上,大家一致认可夫妻俩研制的茶就是失传已久的岕茶。它一如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所记载的:“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漾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夫妇俩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禁相拥而泣。当久违的岕茶重新面世,尘封的岁月并不能掠去它丝毫的风采。台湾著名茶人范增平、歌唱家关牧村等专程赴宜,就为品一口久远的茶香。荣誉也纷至沓来,岕茶被点名邀请参加香港茶展,被中国茶博馆特别收藏;岕茶园也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家被中国茶叶基金会授牌的基地。
弘扬岕茶,一种以茶修身的内涵
一座3000余平米的茶主题会所,近5000名茶艺学子,李昱增夫妇正在弘扬岕茶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茶不像酒那么浓,不像水那么淡,是一种芳香而滋味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传统文化。在岕茶取得成功的同时,李昱增意识到岕茶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传导着一种不浮躁偏执,不消沉颓废,积极乐观、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岕茶之道引导人生之道,将使更多人受益终身。
近年来,李昱增接下了宜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一职,为了更好地传播岕茶文化,她在森林公园内创设了名仕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上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演绎起岕茶故事。每到采茶季节,她还热情接待亲子团队、学生团体和其它团队,通过实地采摘烘制、集体品茶等多种途径,让大家领略山水间的快乐,传递安静、勤劳、分享等生活内涵,传播传统的岕茶文化。同时,她组织了茶艺表演队,开设茶艺课程,先后接纳10万余名游客、培训近5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茶道爱好者,在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了品茶人良好的习惯,陶冶了气质与精神。大家被茶道精神吸引,不仅学到了技艺,还学会了分享和感恩,有的提升了职业技能,有的消除了长久的心理困扰,有的找到了超越自我的新方法。岕茶文化,如指路的明灯、大海中的灯塔给了无数人奋斗的勇气、内心的安宁、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