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南师大民进原主委沈孟璎老师
2018年5月28日至30日,南京师范大学民进委员会副主委李晓慧、支委王桂平、支委陈翔鸥,社发院研究生雷晓凡一行4人,带着对老会员的满腔深情赴北京采访校民进老主委沈孟璎老师。天公作美,北京的天出奇的蓝,格外增加了我们和沈孟璎谈话的好心情。
沈孟璎老师1936年7月出生,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是我校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民进会员,曾荣获江苏省首届师德模范称号。她曾任江苏省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民进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民进江苏省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北京之行采访沈孟璎老师之前,我与沈孟璎老师已经通过电话和微信平台交流过,加之此前搜集沈孟璎老师的资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术与民进工作双丰收、特别认真负责、特别能干、谦虚严谨、淡泊名利的女性。神往已久,见面相拥,果不其然,沈老师精神矍铄,气质优雅,尽管年已耄耋,依旧谈笑风生。
一、志向高远赴山大
沈孟璎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先祖沈葆桢官至清朝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苦心经营福州船政局,
建设海军,曾为保护台湾和开发台湾做出过巨大贡献。其父沈祖牟是新月派诗人、著名藏书家和古籍整理研究者,其对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勤奋、严谨和热情对子女产生了良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在深厚的家学家风熏陶下,沈孟璎虽然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却很独立,4岁就一个人睡觉;学习也非常刻苦,可谓品学兼优。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文科名师汇集,年轻的沈孟璎心向往之,1953年9月年仅17岁的沈孟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在山大,沈孟璎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大三时系里要求写学年论文,当时同学们无人有兴趣撰写语言学这个方向论文,系里找到当时任学习委员的沈孟璎,要她带头写,她就试着写了修辞方向的论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也激发了她的兴趣。因此毕业论文写的也是语言类论文,这就决定了她以后的研究方向。1957年,沈孟璎因成绩出色毕业留校在中文系任教,一呆便是25年。
二、“三顾茅庐”民进缘
1978年6月,沈孟璎老师来到南京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六月份刚报到,没有休息便立即进入了角色。她对学生谆谆教诲,上课旁征博引,启发引导,诲人不倦,做学问扎实严谨,教学科研都做得很出色。当时南师大几个党派都欢迎沈孟璎加入,最终她选择了民进。时任民进南师大主委的叶祥苓与沈孟璎老师同在语言教研组,一心想把沈老师拉进民进的大家庭,不仅在学校多次动员,而且多次跑到沈孟璎在随园西山的家里去谈,当时没有电梯,叶祥苓爬上爬下 “三顾茅庐”,这使沈老师深受感动,于是1987年3月她加入了民进。
沈孟璎老师为什么选择民进呢?除了被叶祥苓先生“三顾茅庐”所感动,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民进作为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以文化和教育为主界别,从成立之初,就吸引了许多文艺界教育界的青年加入,“这个好像比较切合我自己的感觉。民进的前辈,马叙伦也好,周建人也好,雷洁琼也好,赵朴初,谢冰心等,都是我很尊敬的,一直到比较年轻的冯骥才,我也很佩服,这是我加入的一个原因。”二是民进的气氛比较好,身边的这些民进前辈,对沈孟璎老师都很尊重热情,让她有大家庭的感觉。
三、四“识”二“点”民进观
1956年,南师民进小组就成立了,整个“文革”期间是被迫停止一切活动,而且“文革”以后不是说一下子就好了,还有很长时间没有恢复。因为民进“文革期间”封闭了很多年,压抑太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下子就发展了很多人,1981年1月,经校党委和民进省委批准,本校的民进小组改建为支部,使民进组织的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民进的历任主委,如单树模、叶祥苓等,不仅自身学术渊博,而且德高望重,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们不但能吸收优秀人才加入民进,更重要的是给委员们发挥各自能力的空间,给民进的继承人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入民进以后,沈孟璎老师说自己是“学着做”。她一方面继承民进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不断发扬光大。她讷于言而敏于行,对民进的事,从不推诿回避,而是认真有加,因此加入民进后不久,便被推选做了副主委。当时的主委叶祥苓老师很幽默,放手让沈孟璎副主委和支委们大胆开展民进活动。这种信任锻炼了沈老师。后来叶祥苓从主委退下来以后还开玩笑地对沈孟璎说:“你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干了。”而沈孟璎也不孚所望,很快凸显了自己的能力和对民进工作的想法,这主要体现在她的“四个意识”与“两个观点”上。
(一) “四个意识”
和之前民进的历任主委一样,沈孟璎老师也是个相当有人格魅力的优秀组织者。她认为,民进委员会是一个班子,这个班子的建设很重要,为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她总结了“四个意识”:
第一个是“服务意识”,民进主委和支委并不是官,不领津贴,就是为会员服务的,服务大家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合力意识”,民进这个大家庭一定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彼此团结,人尽其用。比如支委汪兆芬老师平常不爱说话,但是奉献很多,没有怨言,做事勤勤恳恳,管帐大家放心。
第三个是“民主意识”,我们觉得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一定要大家商量着办。这种观点也来自于她自身一以贯之的谦逊、她对每位会员的尊重和对会员能力的充分欣赏和认可。她说:“像高荣林老师、朱长春老师,能力都比我强,朱老师说:‘你来说我来干,你动脑子多想,我来干。’”有了这样的民主,自然也就有了会内氛围的融洽和办事的高效率。
第四个就是“奉献意识”,作为班子成员,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相信持有奉献精神者,会取得本职工作的优秀成绩。也一定会对基层组织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
“四个意识”的提法,得到了当时民进江苏省委的高度肯定。
(二)“两个观点”
沈孟璎老师还有两个很朴素的想法,参政党的基层组织一要发挥作用,要使所有成员有存在感和荣誉感;二是要让会员感到温暖,有归属感。
首先,既然加入民进,这个组织一定要发挥作用,对内要对会员有作用,对外要对社会起作用,这样会员自然会有存在感、使命感。沈老师一直认为,民主党派不是一个娱乐团体,不是大家来唱唱歌或者跳跳舞,而是一个参政议政的基层组织。因此每当政协、人大开会前,她都会组织民进的议政活动,群策群力,哪怕发牢骚也行,看看大家对社会有什么好的建议。除此之外,如果碰到《教育法》制订或者类似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法律法规制定,也会组织一部分教师小型的讨论。
其次,南师大民进委员会是一个会员济济一堂的大家庭,一定要让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比如说新会员入会(时),要欢迎新会员,要让他讲话,民进委员会也讲话,讲会史,说说我们的宗旨,我们对新会员的期望,给他们组织的温暖,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对于老年会员也要尤其关切。平时她从来不忘记为高龄会员祝寿以及组织探望生病会员等活动。“叶祥苓老师当时在苏州(生病了),我去看过他。”除此之外,会员去世举行追思会,每年春节举办团拜会。那时候委员会的钱是有限的。“请汪兆芬、吴小清买一点东西,我们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这样就有温度。”
直到今天,我们委员会仍每年新年举办同乐会,给八十岁以上会员祝寿,举办哪怕很小的仪式,买个大蛋糕大家分着吃。每一个会员都感受到民进大家庭的温暖;等。从沈孟璎老师的叙述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民进的这种传承。
四、参政议政家国情
沈老师对参政议政一直高度重视。2000年,正值南师大紧锣密鼓筹备新校区建设,这对南师大来说是件大事。民进委员会专门搞了一个给新校区提意见的活动,沈老师请会员们踊跃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整理。后来南师大党委召开了一个扩大会议,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均被邀请参加,沈孟璎就在会上发言谈了民进对新校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会后时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公丕祥当时还不认识她,会后特意向别人打听沈老师的情况,并专门找她握手,感谢民进给新校区建设提的意见。
在学校如此,在省政协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沈老师同样做到了兢兢业业,贡献自身的智慧和看法。
(一)孜孜不倦献提案
沈孟璎老师是第七届、第八届的政协委员。她说到,刚开始她和石尚群同在民主党派这个组,第一次会议根本不知道怎么提提案,主要是去学习。从第二次会议开始,沈老师开始积极提交提案,有一些收入了《政协提案选编》。记得有关于市容市貌的,针对当时南京电缆线架设杂乱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社会用语的。语言问题是沈老师的研究本行,她同时是江苏省语委委员。出于职业习惯,她对祖国语言文字建设十分关心, 1995年,沈老师和一个研究生在湖南路、鼓楼一带,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了“关于我省社会用字用语的存在问题与建议”的书面发言。这篇提案登在南京和江苏的党报,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关于这一问题的政协提案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并掀起了南京市乃至全省开展有影响的社会用字用语的规范活动,还促成了省语委处级单独建制的实现(以前是教育部下面的机构),使省语言文字建设朝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情牵“南京大屠杀惨案”
1997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六十周年纪念日,南京三十万同胞遇难,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总应该要做点什么。
沈孟璎老师虽然不是南京人,但是她亲历过日本的侵略——福州两次沦陷,先是在城里,日本鬼子在家里洗劫,她全家只好都跑到乡下避难,谁知日本人又接踵而至,把她们老家的大水缸、大鱼缸都扛去洗澡。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沈孟璎,就想你们这些日本鬼子双手都沾满鲜血,还拿这个洗澡,能洗净吗?太无耻了。当时,她们只能吃掺了沙子的“配给米”。她们家旁边有个小学操场,每天晚上都有惨叫,那里就是日本人的行刑场。日本鬼子的凶残和惨无人道给幼年的沈孟璎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沈老师的父亲沈祖牟先生也写过很多抗日诗歌,给沈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上面的原因,1996年,时任省政协委员的沈老师专门用社情民意的方式,建议中共江苏省委次年在南京市拉响警报隆重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惨案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当时的省委书记陈焕友高度重视,做出了批示“立即筹备”,此后每年的12月13日都拉响警报作为纪念。沈孟璎老师希望可以以此警示世人,记住这个黑色的日子。“对英雄的赞歌,对王者的祭奠,对侵略者应该警示,要永远!永远!”
南京大屠杀惨案纪念的提案在当时影响很大,香港的报纸也登了。沈孟璎有个山东大学的校友在香港工作,专门把报纸寄给她。影响所及,当时《江苏统战》还因此专门写了稿子《一颗平常的心——记民进南师大委员会主委沈孟璎》,被《江苏民进》转载。
五、辛勤劳动出硕果
南京师范大学民进委员会在沈孟璎老师的领导下,支委们协作团结,会员们甘于奉献,取得了让人自豪的成绩。1998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民进成立基层委员会的时候,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和副主席张怀西亲自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基层组织的成立大会,而且高度评价:“一个典范,一面旗帜”。沈老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当时就觉得,中央组织的头面人物,参加我们一个基层的活动,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我想别的基层组织可能没有我们这样的荣光。”沈孟璎在会上也作了精彩发言,全文应邀刊登在《江苏民进》上。
在沈孟璎老师的努力下,沈老师和南师大民进基层委员会一起获得了从学校到中央的诸多“四级”荣誉——校民主党派“先进集体”,省民进“会务积极分子”、“先进干部”,省民进先进集体,华东区六省一市工作研讨会的江苏代表,以及民进全国“先进集体”等。当时南师大民进是江苏省四个被评为先进集体的单位中唯一的高校基层组织,并由沈孟璎教授作为代表,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2002 年民进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会”,在小组上作了题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党派良好形象》的发言。
面对成绩,沈孟璎说:“我们的荣誉和前几届有关系,还要感谢我们这一届的会员和支委,对我们都非常支持。所以说这个成绩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被推到前台去,赶上了好的时代,做了对的事情而已,所以我也是心怀感激的。”她一直保持着谦逊朴素的知识分子本质。
六、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
2002年,在大学任教整整50年后,时年65岁的沈孟璎老师终于退休了。由于家庭原因,她于2003年“非典”后离开南师大回到老家福州。到了福州,沈老师主动联系民进福建省委,继续参加民进活动,把民进组织关系落在了福建师大,直至搬到北京之前,每年都参加活动。
在学术上,沈孟璎老师几十年一直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论文百余篇;个人专著5种,参编专著13种等。专著《现代汉语理论与应用》获江苏省修辞学会1990-1999学术著作评比一等奖,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词新语新义》被语言界认为:“开拓者,带个好头”,并获得1998年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纪念奖。她的退休只是意味着讲坛生涯的结束,但学术依旧在进行,除了参加各类高校研究生答辩、讲学等学术活动外,她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出版了《新词新语词典》、《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书《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三部图书。直到本次采访前不久,82岁的沈老师还应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邀请参加“第二届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学术研讨会”。因为沈老师是最早收集研究字母词的专家,并出版《实用字母词词典》一书。她的《浅论字母词的入典问题》,将收录《外语中文译写论文集》出版。
学术之外,晚年的沈老师生活很丰富,除了每天读书看报,还尽可能出去旅游,国际游如到欧洲六国游、捷克游、英国游、俄罗斯游、越南、柬埔寨游等;国内台湾、上海世博会、桂林、云南、敦煌等。居住在北京,可以听歌剧、京剧,看话剧,看各种展览。此外,再偶尔写写散记等,有道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沈孟璎老师的幸福生活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