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是中国近代著名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自1928年起执掌金陵女子大学23年,她以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崇高的人格蜚声海内外。吴贻芳将“厚生”理念作为个体生命守则与教育实践准则,掌校金女大期间培养大批优秀女性人才,这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和女性解放。
发于生命,写入生命:“厚生”理念的生成
吴贻芳的生命历程中有三个节点直接促进“厚生”理念的生成。吴贻芳家风优良、较为开明,她曾接受新式教育,自小养成与人为善、独立平等的意识。家道中落、至亲离世是吴贻芳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她在困厄中重拾勇气、照顾亲人,形成了坚韧自立的品格。第二个节点是进入金陵女子大学学习。金女大初创时期虽具有宗教色彩,但是它也在强调养成服务与奉献的基督精神。在这里吴贻芳一方面受到精神感召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理解、内化了“厚生”信条;另一方面她担任学生团体负责人,组织活动、服务师生,由此她深化了服务与奉献精神。第三个节点是留学海外,目睹中国因积贫积弱受到歧视,吴贻芳决心救国强国,留学期间曾声援爱国运动,出任金女大校长正是她以教育为路径践行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吴贻芳在家庭变故中养成坚忍品格,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深受“厚生”理念启迪而思想变悟,在时代变局中接下掌校重担,以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为基点,探求中华强盛之路径,她的生命历程正是“厚生”理念萌发、深化与完善的过程。
利国、利他与自立:“厚生”理念的意蕴
接任金女大校长后,吴贻芳在治校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厚生理念。她赋予“厚生”校训以新的内涵:“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这一基督教信条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仁民爱物、厚民养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厚”就是忠厚、仁厚、丰厚,“生”是一切生命,包括个人、他人与国计民生。“厚生”就是忠厚爱国、仁厚待民、丰厚己身。它有三重意蕴。首先是浓烈赤诚的爱国精神,吴贻芳认为要“对社会有精诚服务的态度,对国家从爱国主义出发”,在民族危亡之际更要“拿碳烧口”。她始终对国家前途“抱着无限的希望”,不仅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爱国行动,自己也为国家前途发展奔走。其次是利乐他者的奉献精神,吴贻芳常以“象牙坛儿紫檀盖,里面坐着一棵小白菜”的谜语教育学生纯正坚强、平易近人、为人民所用:不仅要关心人民社会,也要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她自己更是以校为家、服务师生、爱岗敬业。最后是内外皆修的自立精神,吴贻芳认为人要通过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实现自养、自立以丰厚自己的人生,女性“最应注意以自立自强为重要”,它向内就是要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向外要做到经济自立、行为优雅干练。
“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
“厚生”理念的实践
吴贻芳在就职致词时表示:“金女大开办的目的是应光复后时势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在她的倡导下,金女大实行全人格教育方针和家庭化管理方式,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全人格教育方针旨在促使学生德、智、体、群、灵充分发展养成完全人格,它的教育实践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贯通中外的教育理念。金女大的系科纵贯古今、横联中西;教职队伍囊括中外师资;校刊“华英合璧”,学生能够“既具国学之思想,又得科学之方法”。第二,突围传统的教育内容。首先,金女大重视英语教学,选用英文教材、开设必修课、聘请外籍教师、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女性能够由此掌握在当时具有进步标识的语言工具及文化资本,拥有更多更广的表达机会和平台。其次,金女大将体育作为四年一贯的必修课并且将美育融入其中,定期举办舞会、球赛等文体活动。学生强身健体、发展才艺,树立了身心健康、优雅端庄的新女性形象,冲击传统女性娇弱的审美观与女性刻板印象。最后,金女大强调文理兼通,开设所谓男性优势课程、提出文理融合的培养要求,改变了旧式女子教育更重“家事”、空疏狭隘的面貌。第三,理实相伴的授课形式。金女大的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课程中的实验和实践部分,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确证自身的主体地位,养成严谨认真、服务奉献的意识与能力。金女大具有拟家庭化的特点,采取家庭化的管理方式,如姊妹班、导师制、学生自我管理、新生周/月与退休会。这些管理方式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利,由此学生不仅能够确认自身的主体地位、规划自身发展路向,而且在自我教育和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养成了群体意识和服务能力,对女性群体、学校、国家社会更具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历史与生命耦合:
“厚生”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厚生”理念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和有益经验,应在当下继续焕发生命力。传承与发展“厚生”精神需要明确传承的内容、主体以及方法,由此实现历史与生命的耦合(如下图)。
(一)赋历史以生命:“厚生”理念的当代意蕴
吴贻芳根据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调整、完善“厚生”理念内涵并加以实践,这启发我们应在保留“厚生”理念原有核心要义的基础上面向时代语境作出完善,使具有历史积淀的理念富有现实的蓬勃的生命力。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重大需求,回归教育初心、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此,“厚生”理念应当反映出:自然生命与德性生命相沟通的生命观,即珍爱和敬畏自然生命,在服务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涵养德性生命,由此理解和丰厚生命的价值意义;理论视野与业务技能相融通的成才观,以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成长目标,夯实专业技能,优化思维、拓宽视野,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完整的人;自我实现与爱国利民相贯通的价值观,具备自主自强、自立自养的意识与能力,统筹自我理想与社会期待,运用所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融历史于生命:“厚生”理念的传承主体
人具有历史性。吴贻芳的生命历程表明,现实的能动的个人是“厚生”精神传承、发展与完善的行动主体。虽然学校组织与教研人员在教育教学中过程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其本质在于培育具有厚生精神的人。因此,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行动主体。其中,金陵女子学院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与资源优势,并且深受“厚生”院训熏陶,是责无旁贷的第一责任人。由于厚生理念的原初受众对象与惠及对象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它至今仍对知识女性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因此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女学生也应当主动成为传承厚生理念的主力军。
(三)化历史为生命:“厚生”理念的传承方式
金女大的学生经由学校培养与自我教育具备爱国爱民、自立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这表明应当通过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使学生将“厚生”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蕴内化为个体生命并付诸实践。学校教育应当兼顾知识育人和实践育人,知识育人旨在将知识资源转化为观念资源,应注重传承经典、对接前沿,优化教法、综合评价,同时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与视角的相关内容以丰富知识体系;实践育人旨在提升个体的问题意识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加大院系、校际、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比重。自我教育则应当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的平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和资源。这些举措的实质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价值理念引领-知识能力养成-人格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深化和强化“厚生”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素养来践行“厚生”理念,具体而细化的方案则有赖于培养单位及学生群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落实。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