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不可复制。吴贻芳执掌金女大二十三年,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她们是“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所用、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有扎实的专业训练、有多项发展潜质的知识女性”,这对女性的独立和地位提升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有着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吴贻芳还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女性的解放从独立开始,女性的独立从教育开始。吴贻芳在金女大二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面对的困难不仅是战争和灾荒,还有整个社会对女子教育的偏见和压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少有独立人格和基本权利。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女子学堂,但其办学宗旨是培养贤妻良母。就是梁启超这样的开明人士,他想到的也就是让女性“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近代女子真正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是从教会办的女塾开始的,后来有了中学,发展到最后,便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金女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势而生。
1915年正式创办时的办学宗旨是:“为着教育的延伸,学校必须提供领袖训练,教育基督教妇女,以装备他们为基督服务,并发展妇女高等教育。”“提供领袖训练”的办学思想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女子教育不仅是为了女子能够获得独立和自由,与男性并驾齐驱,也是为了通过训练,女子可以成为业界领袖,反哺女子高等教育。
1919年,学校办学理念又有进步,选定“厚生”作为校训:“我来不是要人服侍我,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服务人的”,就是告诫学生,人生的目的,不光是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服务他人,造福社会。1928年,吴贻芳出任金女大校长的时候,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她在就职致辞中说:“金女大开办的目的是光复后时事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现在办学就是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学校于国学、科学同时并重,既培养了中国学者的思想,又能得到科学家的方法,然后到社会上去,才能适应各种新需要,运用自己所学贡献给各种工作。”服务别人,贡献社会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够的能力,这就要培养学生们的自尊自爱精神,实现自我完善。
吴贻芳积极提倡女子人格教育,尤其重视妇女独立思想的培养。她教育学生不能附属于男性,女性不仅在经济上要独立,还要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人格,有自己的事业。吴贻芳对女子人格教育的理解与践行,是一种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把女人当“人”,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是中国女子由“非人”教育向真正人的教育的根本转变。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吴贻芳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冰清玉洁,风采照人的,很少有人想到,吴贻芳是在封建社会里裹过小脚的女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比在意。在她的心中,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幸福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身心健康和专业知识一样,必不可少。
金女大的医疗保障条件在那个时代首屈一指。每年秋季开学时学校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学校还为体质孱弱的学生增加营养,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助。
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金女大的很多校友认为,是母校让她们拥有了坚强的体魄,即使到了晚年,她们仍然腰板挺直,充满活力。金女大对体育教育极为重视,而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普遍提高学生体质这一点上。体育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四年级每周两节体育课。上课的纪律很严,每个学生必须按要求去做。体育课除球类、田径等课程外,还有集体舞、徒手操、健身操等选修课程。当时的中国大学都提倡体育,但吴贻芳在金女大的校园里创造性地融进了美育的内涵,使之更适合女性的特点。体育课上,教师不仅教学生体育技术,还去纠正女大学生的各种不正确、不优雅的姿势和动作。“五月花会”是金女大的年度盛会:空旷的操场中间,竖起一根以绸缎缠绕的竹竿——“May Pole”,女孩子们围着竹竿翩翩起舞。花会结束以后,学校选出其中最具活力和自信的“五月皇后”。这样的严格教导之下,金女大的毕业生大多举止优雅、气质不凡,在当时就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积极倡导英语学习
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金女大十分重视学生的外语水平。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来自国外,这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先天条件。对于金女大来说, 重视英文教学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即学生一旦能够熟练掌握英文, 就能与男子一样获得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从而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也因此学校规定,一二年级必修英语,二年级读完后举行一次英语概括考试,以测验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测试之后才允许升入三年级,主修和辅修英语者免试英语。如果测验不及格,必须在三年级补读一年英语,再参加概括考试,如果仍然不及格,就须自动退学。
在教师指导下,以前许多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水平提高很快。金女大还严格按照英美大学办学标准,不仅课本全部选用英美大学的原版教科书,课堂教学基本上也是用英语授课。学校不仅要求学生用英文来记笔记、写报告或答考题,日常的听、说、读、写也基本是英语。此外,学校每学期还举行英语演讲会、辩论会,演英语剧,学生每学期必须读若干英语原版小说名著,英语系还会举行用英语讨论的文学座谈会。也因此,金女大的毕业生,不论是哪个专业,都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
吴贻芳自己的英语非常优秀,从金女大毕业以后,她受聘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文教师,后为英文部主任,深受学生喜欢。在学校外事活动中,她经常负责翻译工作,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蒙特霍利克大学的校长布莱克夫人,这为她此后到密执安大学深造做了铺垫。很多金女大的学生日后在海外留学,语言基本不是障碍。在战争年代,有的学生凭借在金女大练就的英语能力,做了翻译、编辑和英语教师,度过人生的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金女大的毕业生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改善和普及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
课程聚焦女生特点
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金女大初创时期由于教职人员的局限,只有文、理两科,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1925年之后,学校开始实行主修和辅修制度,即学生在一年级修完规定的课程后,第二年可以开始选一个主修系,一个辅修系。辅修的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卫生、地理等。这种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文理科之间转系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但文理科内部转系较为方便,一直延续到1939年。
与那些以男生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不同,金女大的系科设置充分考虑到女性特点和当时女性就业的社会需要。吴贻芳说:“金女大是一所女子大学校,就必须对一般的妇女有所贡献,学校领导这些妇女的目的是在帮助她们过丰盛的生活。”民国时期封建礼教积习深重和社会动荡不安,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儿童精神委顿生活窘迫,需要得到更多关注。金女大因时而动,设置适合女性的课程就能更好地服务妇孺,也因此,社会学系、家政系、医学科、护预科等系科等备受学生青睐。
金女大立足于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学校打开大门,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极为重视理论前沿知识的引入和传授,另一方面,教师都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金女大,社会学系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极为重视社会调查,注重专业理论对现实社会的引导与改善。学校要求学生无论野外上课还是社会调查,一定要写研究报告,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真正教会学生实际工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写出的论文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这也激发了她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学校的“厚生”精神。
从办一所学校出发
努力办好中国的教育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教师地位并不尽如人意。吴贻芳的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军阀、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论是之初的求学、教书,还是后来的做校长和行政官员,都矢志不渝地追求教育救国和强国的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金女大与金陵大学重新整合,在金女大原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从此,金女大走进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吴贻芳离开了她深爱的校园,但她却怎么也离不开教育。很快,她接受江苏省人民政府的任命,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接着担任副省长,分管文化教育,继续为中国教育出谋划策,为提高教师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鼓而呼。
她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在她看来,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教师队伍,其主要环节是办好师范教育,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作“工作母机”。关注幼儿教育,她说“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幼儿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和普通教育,他进入高等学校以后,才能成为优秀青年,成长为专门人才。”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放下身段,如此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对独生子女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也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这些问题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都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由此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吴贻芳教育思想的全面和务实。
吴贻芳先生是中国社会第一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努力践行着“厚生”的教育理念, 用她生命的全部诠释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 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和造福社会, 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 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盛。”
(作者系民进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