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老一代民进领导人。她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吴贻芳的一生都践行了女性主义,甚至超前于她所处的时代。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追求性别平权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包括消除性别定型观念,争取为妇女创造与男子平等的教育和职业机会等。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吴贻芳的一生是践行了女性主义的一生。主要体现下在以下几个方面:
吴贻芳承认男女在身体机能上的差异,并按照这种差异因材施教
首先是对女性身体,尤其是学生身体的重视。在1928年执掌金女大后,吴贻芳沿袭了金女大对于身体的重视,她治校下,入学时体格检查制度、对体弱生的营养保育、体形纠治以及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质健康培育的良好传统得以延续,同时她也重视女性身体与男性身体的差异,对部分女学生进行日常营养的补充,从日常的生活饮食中保障女性身体健康。
其次是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由于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女性体格,培育女性气质,吴贻芳对于体育教育非常重视。金女大体育系创建于1925年,由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并入金女大而建立。在吴贻芳看来,中国传统女性以柔弱为美,新时代的女性应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投身于各项事业,因此在近代中国更应该发展女子体育。吴贻芳树立了体育运动乃是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新形象树立之手段,通过吴贻芳的不断努力与实践,金女大体育专业成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重镇。1936年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代表队的女队员大部分都是金女大的女校友。通过践行体育教育,吴贻芳打破了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这一点无疑是超前的。
最后,金女大在当时根据女性的特点设置了家政系,开创当时之先河。家政系分儿童福利、营养、应用艺术三个组,课程涉及儿童发展、儿童健康、托儿所管理、普通心理学、营养学、膳食与疾病、烹饪学、应用艺术、生理学等。家政系的毕业生多在医院任营养师或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工作,在各行各业展现了巾帼风采。
吴贻芳认为女性的受教育权是女性发展的保障与根本
吴贻芳认为教育是塑造未来中国妇女领袖最为重要的途径,同时教育也是女性改变自身人生的重要手段。她曾经这样说:“只有妇女有了文化,她们才能够成为领袖式的人物。”但吴贻芳敢于破除当时社会对女子教育的束缚,改变以往“三从四德”的教育模式,吴贻芳致力于通过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把女性当作与男性一样平等的人进行教育,摒弃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依附、自卑意识,鼓励女性接受教育,自立、自尊、自强、自爱、自信。在吴贻芳接手金陵女子大学后,逐渐淡化其教会色彩,招收的女性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当时传统的保守观念仍然十分顽固,反对女性接受教育的也大有人在。她在就职演讲中保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项中国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还在一份报告中说金女大要“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在实践中吴贻芳始终坚持办学的高标准,在系科和课程的设置上强调专业性,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兼顾女性特色。通过一系列举措,金女大毕业生以素质好而著称,成为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典范。金女大毕业生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力量,成为广大女性的楷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吴贻芳认为女性应独立于男性,积极投身各项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吴贻芳鼓励金女大的学生们深入国家的各类实践中,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始终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投身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之中。金女大的优秀毕业生大量的投入到当时国家社会的建设中,在抗日战争等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不仅如此吴贻芳还鼓励毕业的学生参加农村重建的工作。她敏锐的看出中国的农村需要重建与研究,她计划通过输送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人员前往海外接受培训,来促进中国的农村重建工作。
吴贻芳自身没有意识到,但是她无形中践行了当代女性主义的一系列的观点,特别是在当时的时代,没有拘泥于时代的束缚,反而放开手脚,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谱写了一曲别样的篇章。
(作者系民进苏州市委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