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是我国近代著名女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在教育研究上取得显要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颇深,直至现在也具备较高参考、借鉴价值。吴贻芳将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观点融入教育思想中,换言之,吴贻芳的教育思想经过实践验证得出,贴合我国教育实情、凸显出中国教育特色。
吴贻芳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吴贻芳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思想和实践活动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各个方面,这些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密切关系,促成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性推动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西方教会教育
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来我国进行传教活动,与教堂和传教活动相关的教会大学纷纷建立。其中的教会女学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造成强烈冲击,教会教育逐步向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渗透。吴贻芳先后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和苏州景海女子学校学习,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且接受了男女平等思想。
(二)传统儒家文化
吴贻芳于清朝末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吴家祖辈出过不少文人雅士,也不乏一些长辈担任过朝廷要职,尤其是其祖父吴宝俭,更是才华横溢、酷爱诗文,留下不少传世之作。吴贻芳自小就沉浸在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阅览长辈们留下来的珍贵文学作品,所以儒家文化对吴贻芳的影响颇深。
江浙地区政治经济变革。江浙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域上的优势,让其成为时代变革的前沿阵地。加上后续传教士的到来、教会学校的设立,都意味着江浙地区会成为最早一批接受新文化洗礼的地带。吴贻芳生于晚晴,也早早接触到了西方新思想和新观念,更是接受了男女平等思想,后续学习英文、适应校内全英文授课方式,进而懂得了诸多先进科学知识,后来也积极参与到民族解放运动中。
(三)执教经历
吴贻芳在辛亥革命前后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及其附小任教,后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担任英语教师。吴贻芳因为这两段执教经历,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环境,深刻领悟教育内涵和意义,也为后续产生更成熟、更完善的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又为金女大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吴贻芳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厚生”办学观
吴贻芳在办学中提出“厚生”办学宗旨,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单纯的活着,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社会,在利他的过程中充盈自己。一方面,转变办学宗旨,看重服务社会职能。她提出金女大办学宗旨为“促进社会福利即公民崇高理想,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乃是学校的使命,也是中国最大现实的需要”,也强调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必要扛起抗战救国重任。另一方面,宣传“厚生”精神,重视学生发展。吴贻芳将“厚生”理念落实在大大小小的教育工作中,如为贫困生设立助学金,组织新生训练活动等。
(二)“全人教育”的培养观
吴贻芳教育思想中的“全人教育”,即“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全人”,可将这项内容概括为以下三点:
1. 五育并举。金女大教育中,吴贻芳始终坚持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个主要方面素质,借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指导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
2. 中西兼修。吴贻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也积极探寻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校内教育中西合璧,确保在校生中西兼修,进而打破当时格局下的教育束缚。
3. 文理渗透。吴贻芳本人主张文理兼习,目的是扩宽学生眼界,助力学生均衡发展,全方位成才,也就是成为所谓的“全人”。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一职后,规定主修文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读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主修理科专业的学生也务必选读一门社会科学课程。这样做既保留了博雅特色,也融入了理科教育和保障教育完整性,最大化扩宽学生眼界。
4. 刚性与弹性并重的教学观。这一教学观可划分出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启用主辅修制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二是采用学分制。学校按照教育部章程实行学分制,规定大学四年,学生只有修满132个学分,才可以具备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三是实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毕业成绩由操行成绩和学习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二,期末成绩占据三分之一,平时也会对学生进行超、优、中、劣、不及格、重修评价,主要结合学生成绩去评价。
(三)服务社会的课程观
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后,开设的特色专业包括家政学系和社会学系,这些是结合女学生做事细心、喜爱宁静、温和慈爱等优良性格和当时的抗日背景设立的针对性课程。吴贻芳除了开设特色课程,也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以生为本的管理观
以生为本的管理观在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期间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制定姐妹班制度,满足学生的性格特色,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倡导互帮互助、互动交流。此外,校内也实行的新生周和退修会制度,是吴贻芳考虑新生入学的不适应性而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的制度,特意为新生安排丰富多彩的入学内容,包括学习校史、了解金陵读书生活、参观图书馆和游览校园等。除了以上创举,吴贻芳还特意推行导师制,这是金女大的一项文化传统,借助导师的力量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行为等进行引导,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吴贻芳教育思想的启示
虽说现在的教育环境与吴贻芳所处的时代教育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依然值得学习、借鉴,我们需要从吴贻芳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的发展当下的高等教育。
(一)尊重女性主体地位
吴贻芳在金女大推行的各项改革让世人见识到了女学生的风采和学识,女性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被全面颠覆,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能因为性别上的分别在接受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校长为男性、校中男生所占比重较多,也不能忽视女学生的存在价值,也不能擅自剥夺女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要更多地尊重和彰显女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专业失衡、女性教育地位处于弱势等问题,让现代化教育公正、公平推进。
(二)学校课程有必要生活化
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吴贻芳看重教育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问题搬入课堂引发思考,拉近了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让教育教学本质凸显,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看重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的推行可以拉近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强化双方的联系,也可以让导师引导学生妥善解决生活、学习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同时,导师也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构建合作关系,也要高度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状况,如身体健康状况、思想行为状况等,必要时给予学生帮助,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乐观积极心态。
(四)营造亲厚的管理风格
金女大是民国时期一所教会寄宿制学校,吴贻芳推行的姐妹班制度,让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结成姐妹,营造了温馨的校园氛围,学生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该校因此获取了“金女大家庭”的称号。基于此,当下高等教育院校要营造亲厚的管理风格,让管理更人性化、更灵活化,倡导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消除隔阂、构建深厚友谊,同时也要确保师生情谊深厚,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校园受教育中感受到温馨与温暖,从而激发对校园的热爱,为在校生健康、乐观成长保驾护航。
(五)看重学校社团建设
金女大在社团建设方面可以给诸多高等教育院校社团建设带去灵感和思路,那就是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更要为社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各式各样支持,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美、认知美和追求美。
吴贻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学者,她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发展奉献了终身和智慧,更用实际行动探索出了新颖、积极、有效的教育路线,所以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借鉴和落实,更需要我们在承袭吴贻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做到适度创新,助推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系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