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棘手的儿童难题与妇女问题亟待解决。家政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备受国民政府关注。高校家政系一方面应政府提出的“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之要求,同时其培养的人才也成为难童救助的主力军。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全国高校开设家政系的数量到达顶峰,据统计这一时期设有家政系的学校高达13所;其二,妇女培训和难童保育成为各高校家政教育的新任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以下简称金女大)家政系诞生于全面抗战时期,以培养社会服务之人才为办学目标,在校长吴贻芳的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活动,尤其是妇女教育和儿童救助工作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科学化”标准与超越“母性主义”:吴贻芳关于家政系创办的设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母性主义教育理念,明确要求女子教育“尤须确认培养博大慈祥之健全母性”。1934 年,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认为“母亲维持家庭现在生活之工作,目前主持保育家庭将来生命之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提议,“女子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中,应设家事师资科及专修科。以养成中小学之家事科师资。”基于母性教育是建设良好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之策源,在大学和女校广泛设置家政专业也被提上日程。
吴贻芳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男人们……似乎只懂得家政学大众化的实际用途,而我们大学的老师认为,假若开办家政专业,就应该有大学的水准。这将意味着家政专业要有高度科学化的标准。”可见吴贻芳认为家政学乃一门可入大学的科学,若要开设需充分考虑办学宗旨、师资、经费等诸多问题。其次,吴贻芳认为即便开设家政系,也不能拘泥于为家庭服务之实际应用,而应超越“贤妻良母”之系科定位。因而,囿于办学理念和现实条件等因素,金女大并未在此时开设家政系。
社会服务与乡村重建:
金女大家政系的创办目标
1938年4月16日,吴贻芳致信德本康夫人:“我对金陵的教育有一些革命性的想法,尤其在这个危机的时刻......这场战争要做最坏的打算,四川、云南和贵州将是中国重建和复兴的中心。”吴贻芳提议:“一、集中精力和财力在一个县区内作社会实践;二、继续金陵女大的教育工作,同时为学生设立一个实践中心,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接触广大民众的生活。”吴贻芳认为此时的金女大教育应该考虑社会需要,更加注重办学的实用性,并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她曾言:“金陵确有需要尝试设立家政专业,这不仅是因为女子大学应该设立家政专业,而且与近来大学发展的乡村重建工作有关。金陵的家政专业还应该与金陵大学的农学专业合作。”吴贻芳认为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尤其应当服务国家与社会,而她想要办的家政专业更是着眼于服务全面抗战时期的乡村重建。
五大学西迁华西坝之后开展密切的校际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女大师资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助力了金女大家政系的创建。1939年,金女大家政系正式创办,被列入理科学系内,设有儿童福利、营养学与应用艺术三个专业。金女大家政教育设于理学院之下,设有营养学原理、高级营养学、膳食与疾病、生理学、儿童心理等课程,其课程设置具有科学化特征。
从营养学到儿童福利:
金女大家政系人才培养重心的转移
早期的金女大家政系侧重营养学,通过开设营养学、家政学教学法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再由学生向民众传播,以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用科学化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40年,社会部设立社会福利司,下设专门的儿童福利科作为中央主管儿童福利工作的最高机构。在国家政策导向和战时困境的背景下,金女大家政系的人才培养重心从营养学转向儿童福利。金女大在社会学系和家政系分设了儿童福利专业,家政系儿童福利专业侧重于儿童教养和托儿所工作,社会学系则注重对失学儿童行为指导和心理健康,丰富了家政系的人才培养内涵。专业与课程设置体现出战争时期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实用化特征。
妇孺教育与儿童研究:
金女大家政系的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
与金陵大学等校不同,金女大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妇女与儿童为主要对象。在吴贻芳的带领下,金女大家政系主要通过乡村服务处、儿童福利实验所及儿童行为指导所展开妇孺教育与儿童研究。
(一)乡村服务处开展妇孺教育与边疆调研
乡村服务处成立于1939年,作为家政系、社会学系学生的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以两系学生为主体,通过指导农村妇女从事手工艺品如刺绣、儿童玩具制作,并代为联系出口,以改善当地农村经济。服务处的乡村社会服务还延伸至边疆地区。金女大家政系组建家事组,在汶川理县、茂县一带调查羌族同胞的膳食营养状况,帮助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地调整食物结构。
(二)儿童福利实验所开展儿童保教与儿童研究
儿童福利实验所设于小天竺街,得到了当地四川省政府的支助。在儿童保教方面,设立托儿所和小学班,为附近摊贩、小商人、城市贫民的子女以及失学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在儿童健康方面,设立儿童健康服务部、儿童浴室,为儿童进行简易检查。此外,家政系学生以该所儿童为对象展开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帮助父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育儿难题。
(三)儿童行为指导所开创特殊儿童行为诊治之先河
全面抗战后期,家政系工作重心从儿童身体保健转向儿童心理与行为指导。儿童行为指导所由金女大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薛汤铭新教授牵头,神经科程玉麟教授指导,与华西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合作,作为家政系、社会学系学生教研实践的基地,开创了我国儿童行为研究和指导的先河。指导所专收一些有异常表现的儿童,进行个案研究、诊治和矫正,取得明显成效。
近代以来家政系的变迁与审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儿童保教被视为家庭教育之替代或附属,托儿所、幼儿园成为迫切需求。全国高校的家政系陆续也被拆解或转型,多数改称为“保育系”“儿童福利系”或“幼稚教育系”等,隶属教育系或幼儿教育系;有的家政系拆并进入化学系、心理学系等系科。回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校家政系不仅能够迅速应对战时国家重大需求,也成为女性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塑造者。虽然家政学的确能够使女性成为优秀的家庭主妇,但以金女大家政系为代表的近代中国高等院校的家政教育并未囿于把她们训练成“贤妻良母”,而是助力她们成为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服务社会乃至引领风气的专业人才。放眼新时代在高校家政教育的回温之际,我们仍需厘清供高校家政教育发展的基点与道路。
(作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