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1893-1985)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教育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她在教育事业上公认的最大成就,是在1928-1951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期间,秉持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近千名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深怀爱国之心的女性英才。相比之下,对吴贻芳晚年教育思想的研究,则是一个较少有人涉及的领域。实际上,吴贻芳晚年虽然不再从事一线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但她在此期间提出的一些见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依然有着非凡的益处,展现了大教育家超越常人的睿智和洞察力。她晚年的教育思想,很多都是她在担任金女大校长期间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但因时代背景的不同,又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吴贻芳后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响应和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办学模式上从精英教育走向人民教育,从为高等教育而奋斗走向重视初等教育
民国时期,吴贻芳以“厚生”为金女大校训,强调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但从办学的实际规模上看,金女大又是精英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培养一批带领民族前进的优秀知识分子,而不可能培养出庞大数量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大军。
精英教育和全民教育两种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教育事业的基本区别。民国时代以精英教育为主流,培养出一批文学家、思想家,但是始终无法改变文盲比例超过80%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50年代开启了人民教育模式的进程,力争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事业不仅要面向人民,为了人民,而且要尽力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吴贻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敏锐、灵活地察觉到了时代需求的变化,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人民教育的工作实践,并对当时依然存在于一些人大脑里面、已经不合时宜的精英教育老思想进行批评。
重视幼儿、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为此吴贻芳不再聚焦于高等教育,而是转为关注少年乃至儿童的成长,注重小学甚至幼儿阶段的教育实效。
1954年5月,吴贻芳在江苏省第一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涉及少年儿童健康与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等多个方面;1955年5月,她撰写《教师应该对学生全面负责》一文,全文主要强调高小、初中生的德育工作;1958年4月,她在世界第四届妇女大会上讲话,全部讲话围绕儿童教育工作展开,1959年5月,又撰写《让儿童健康成长》一文。
普及基础教育,首先要有一支优质的小学教师队伍,吴贻芳对当时一些人轻视小学教师的错误思想予以批评。1956年8月,她在《目前教育工作的主要情况和问题》中提到“某些干部对小学教师的尊重不够,对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并要求“各方面、各阶层都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结合,冷静看待知识分子地位,不盲目追求“高大上”
吴贻芳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去教育,不是为了造就一批虽然满腹经纶但却好看不中用的“学问家”而搞教育,就整个社会大体系而言,传播知识应该是手段而非目的,人民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人才培养只有与国家建设、产业发展直接、紧密结合才有意义,教育事业只有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1.强调劳动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脱离基层群众,其一大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完全脱产化,即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要改变这种思想倾向,就要让知识分子重新拿起工具,投身到体力劳动之中。为此,吴贻芳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必要。1954年5月,她在江苏省第一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上,提到“由于旧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广大群众中,还存在着轻视劳动的旧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也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片面地强调升学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这个问题,必须求得解决。”1956年6月,她在《妇女们,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要努力学习文化》中指出“要了解学习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
2.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在狂热社会环境中保持冷静头脑,不盲目追求高科技。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知识都迸发出极度的渴望。身处这样一种狂热的环境之中,吴贻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务实态度,她的心愿是我国能早日成为科学技术强国,但她没有被高科技的诱惑给冲昏头脑,高科技是很好,但是科教事业有其发展规律,一口吃不成胖子;更重要的是,社会不仅仅需要高科技,也需要各行各业“普通”的劳动,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科技”的错误思想要不得,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技能,乃至当时被一些学者“瞧不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才正是当时产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
1980年9月,吴贻芳在《加强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刍议》一文中,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表示非常赞同,提到“安置大量待业青年就有了新的门路,对于解决青年的思想认识问题也大有促进作用。”“为了加速我国四化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切不可忘记我国人口众多这个特点。人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业安排,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是个不利因素……我们须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她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减少高中的数量,大量增设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次月撰写《教育体制的改革一定要注意青年就业问题》,指出除了培养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外,也要“考虑劳动密集行业所需的各项技艺、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对当时中国教育已显露苗头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
吴贻芳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以及早应对。
1.反对渐露苗头的“唯分数论”,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方面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她提出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的思想和部分教师中存在的“管教(智育)不管导(德育)”思想;50年代末,她提到“学生参加劳动以来,作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字的表达能力普遍提高;对数理化知识的运用能力,都比过去提高。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成长之间有一定的互通性;在《让儿童健康成长》一文中,她指出要培养儿童健康的体魄;1981年10月,她在南师附中建校七十九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我们不能只注意什么尖子班、快班的少数人(实际上的培养少数智育方面拔尖的学生)”。
2.对新出现的独生子女性格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预见。吴贻芳以专业、精准的眼光预见到独生子女儿童成长的特殊性,并适当提出建议。
1982年,她在《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努力》一文中,强调“要正确地对待独生子女的教养问题……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有八只眼睛盯着小宝贝。……过分的溺爱,使幼儿自幼养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和自私心理。”并前瞻性地看到,此后一段时期内,独生子女会越来越多,将这些独生子女培养成材也需要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指出要“研究探讨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举办独生子女教育讲座,培训幼教保育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对奖励独生子女的政策规定,也要合情合理,不要使独生子女从小就有特殊化的优越感。”
晚年的吴贻芳身居高位却依然关注着教学实践,并凭借自己精准、成熟的眼光,在50年代大力推动全民教育模式转型,在80年代又居安思危,预见教育事业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金女大合并之后的几十年里,吴贻芳努力让我国教育事业少踩了不少雷,少碰了不少壁,培养了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才,其贡献不可小视。她一生眼光精准富有头脑,成就斐然而极少失败,无愧于大教育家称号。
(作者系民进南京市委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