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厚生”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023-03-20 15:34: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韩春昕

吴贻芳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金陵女子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华人女校长。吴贻芳担任校长期间,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包括“培养健全人格,造福社会”办学观;“全面发展,博专兼顾”的人才培养观;“尊重差异,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刚性与弹性并重”的教学管理观,其中“厚生”精神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

“厚生”精神的形成

吴贻芳先生生于18931月,出生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1904年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其后在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和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学习。1916年进入由美国教会创办的金女大学习,基督教教义、国外进步思想、丰富的知识充实着吴贻芳的心,她立志发愤图强、读书救国。基督教信条深深影响着她,“厚生”便是源于《圣经·约翰福音》“我来了,是为了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丰满”。吴贻芳从当时复杂纷乱的社会和自己苦难艰辛的生活经历中,从教会洗礼和良师益友的帮助中体会到人生要忠实厚道,讲求奉献,不求索取,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19267月,广州国民政府北伐,中国人民收回教育权的运动随着北伐的胜利而向前推进。次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私立学校规程》,金女大一边考虑教会的立场,一边顺应时代大潮变革,1928年吴贻芳留美归国后就任金女大第一任中国校长。为解决学校办学目的与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和利益的冲突,吴贻芳先生用“厚生”教义作为校训,并赋予新意:“人生的目的不是光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仅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而更丰满。”至此,“厚生”精神正式形成。

“厚生”精神的内涵

“厚生”精神虽源之于基督教信条,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亦密不可分。“厚生”一词,最早出自于中国古籍《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从吴贻芳先生卓越的教育人生中,我们体味出“厚生”精神的内涵最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女子教育、综合教育等方面。

(一)人格教育

1. 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司马光曾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928年时值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吴贻芳先生作为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国外先进理念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救国必先育人,救国必先新民,培育健全人格的学生,教育先育人的重要性。

2. 健全人格要从小事做起。古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吴贻芳先生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

3. 健全人格要有榜样作用。吴贻芳先生指出“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教育理念永远都不会过时。在任职校长期间,她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粗茶淡饭,不讲究吃喝。平时穿的布衣布衫,总是缝缝补补,舍不得扔掉。学校要给她配一个小轿车,她不肯要,只买了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绝大部分都接济亲友,自己够吃够喝就行。自己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个不留,全部转赠给师生。身为校长,这样高尚的人格情操,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

4. 健全人格要有使命意识。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对于教师,她常说:“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爱祖国就要热爱你们从事的事业,热爱你们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对于学生,她常讲:“我们办学的宗旨,是要把大家培养成具有高尚理想,不图个人私利,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与同学相互合作,对社会有精诚服务的态度,对国家从爱国主义出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的人。”

(二)女子教育

届时金陵大学与金女大办学宗旨相近,金陵大学一直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向。吴贻芳先生意识到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予女子教育以机会,提供相应的师资训练和适合女子入读的课程,但是独立的女校具备更为亲近的师生关系和利于女教师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校园氛围的优势,所以并不倾向于合并。金女大办学十分注重考虑女生的特点,侧重发展特色科系,比如社会学系和家政系就是当时在全国领先的科系。

(三)综合教育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贻芳先生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这一制度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眼界,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吴贻芳还设法延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吸引了南京地区不少高校的学生前来旁听金女大的课程。在金女大并入南京师范大学以前,这所学校一共培养出999名毕业生,活跃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人们把她们称为999朵玫瑰”。

“厚生”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教育应突出平等。“厚生”精神注重人格教育,培养为他人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在新时代下,就是强调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科学保障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利益。在强调人本的理念下,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成为社会中人们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与承担的基本义务。在过程中,科学协调教师与学生和谐平等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其合理性能成为正义与道德规范的基础。平等待人呈现出平和性与质朴性的特点,给双方的互相理解,以及实现教育目标,进一步指出了发展道路。

教育应强调尊重。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同身受,学会以人为本。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对话的基础是相互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交流。二是要学会尊重他人,能推动教师明确自身所处的环境,让学生能感到关爱,切身感受到民主和重视,也自然容易接受教育内容,这样双方才能在精神、知识、道德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提高实效性。

“厚生”精神能保障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强调和谐并提倡人本化,成为推动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注入“厚生”精神,倡导师生间的关系应和谐,更好认识并悦纳对方,开展人本管理,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自我认知,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进而确保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作者系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教)

作者: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