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从吴贻芳的 推行与实践谈起
2023-03-20 15:35: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孔亚州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素养、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吴贻芳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以来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金陵女子大学工作二十余年,期间推行并实践了本科生导师制,明确了导师选拔任职机制、导师工作方式和职责范围。她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对当下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

吴贻芳先生简介及高等教育理念

吴贻芳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金女大校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会主委及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吴贻芳于18931 26 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市。1916 年入金女大学习,是第一届五名毕业生之一,1928年获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她执掌金女大期间,学校发展迅速,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在这个过程中,吴贻芳发展并实践了自己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理念。

金女大的校训是“厚生”,在《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手册》中讲到,学生要“养成健全人格及优良学风”。吴贻芳对厚生有如下阐述: “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从此可见,她的高等教育理念认为要培养有道德修养、利他、服务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金女大推行主辅修制,允许学生有一个主修系和一个辅修系。同时,吴贻芳在金女大推行积点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倡导以学生为本、学校要为学生负责一生。主辅修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专业转换,因材施教,根据自己所长及时调整所修,使得学生能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权。吴贻芳重视学生社团工作,通过学生社团充实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各项能力。推行新生入学周教育和毕业生退修会。尤其实行姐妹班制度,增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吴贻芳的这些高等教育理念对于当下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女大推行导师制的实践

金女大成立于1915 年,于成立的第二年即设立导师制。在金女大,导师制最初称为顾问制,分级顾问(相当于系主任或年级辅导员)和个人顾问(相当于当前的本科生导师)。顾问制在金女大的推行一波三则,但最终坚持了下来。1928 年吴贻芳就任校长后,坚持并改进了顾问制。1938年起顾问制正式更名为导师制,保留级顾问,个人顾问改为导师。1940年发布的《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手册》对导师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起初约每八位学生有一位共同的导师,后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调整至约12-15人。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在学生的生活问题方面也给予相应的指导。抗战胜利后,金女大对导师制进一步做了发展与改进补充,决定实行:“每一学生宿舍设生活指导一位,与学生共同生活,切实联系,除注意学生饮食起居等外,并协助解决各项问题”“课外活动,亦聘专人负责指导”。

金女大在导师选任方面有过数次流变。最初由于师资力量短缺,所有任职教师都天然的成为导师,主体以外籍教师为主,普遍有教会背景,信仰基督教。随着师资力量增强,规定“讲师以上专任女教员之住校者”担任导师。后开始补充更多的本土教师,导师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不再局限于基督教,更加多元化。导师以茶话会和小游戏的形式与学生见面,确定导生关系。导师需指导学生选课、自习,教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与学生谈心谈话、同住一幢宿舍。导师不仅需关心学生学习,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要举办师生座谈会,掌握学生成绩与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联络;学生毕业时导师准备训导证书,为取得学位必要证件之一。导师需每学期评议学生操行并以文件形式交训导处存档。吴贻芳对于导师制施行效果有两点评价:“导师制密切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公共服务和负责合作精神,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发展和团体生活的和谐”。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合理的指导和系统的培养方案,指导较为随意,指导过程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配套制度不完善,对本科生导师的选拔缺乏明晰有效的条件要求和保障制度,往往一刀切要求博士学位;导师制覆盖范围极为有限,多数学校仅仅为精英班提供导师,覆盖面极低,绝大多数的学生无法享有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参与度不高。

金女大导师制实践的现实意义

制度保障。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本科生导师选拔制度。在选拔方面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指导态度、师德师风、教学科研能力和成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成为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冲抵教学工作量、奖励大型仪器机时等方式。三是完善培养制度,规范导师工作方式,进行精细化与规范化的指导与管理。四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导师评价、师生互评机制,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导师履责进行合理的评价。

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导师制。对于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因此对导师制的施行应以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为主要目的,兼顾学生的生活指导。导师应更多的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带领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提升科研能力,为学术生涯发展奠基。对于应用型高校,主要任务为培养应用型、行业型人才,对于校地合作促进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专门人才等方面更为侧重。此类学校可适当选聘校外地方导师、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本科生,促进学生更好的获得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实习实践并了解所在行业。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教师)

 

作者: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