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教育思想内涵
“厚生”一词是金女大的校训,也是金女大的精神核心。吴贻芳对“厚生”教育思想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满。”她在“丰富人生”的同时更偏重于奉献精神,淡化了“厚生”教育的基督教色彩,将“厚生”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立己更立人”贯通起来。这是“厚生”教育的中国化,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具有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厚生”教育在金女大的实践
“厚生”象征着“丰厚的生命和奉献精神”,它不仅是一种对个人生命的态度,而且是一种对社会价值的选择。具体而言,“厚生”教育在金女大表现在:
(一)以生为本
金女大在教育实践中,处处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金女大提出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宗旨,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可以说,从学业到人格成长,从生活到未来发展,金女大对学生的关爱是全面的。学生,既是吴贻芳“厚生”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金女大平时节省各项开支,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不惜遍聘名师,不计选修人数多寡。吴贻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天赋发展的角度出发,其目光远大感人至深。1955年的时候,吴贻芳通过回顾与总结,将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化为“对学生全面负责”。她要求“每二个教师必须挑起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担子”。
2.发扬平等意识和博爱精神。吴贻芳的“以生为本”理念中,还包含浓厚的平等意识和博爱精神。在大家印象中,当年的金女大多为官宦富贵人家的女孩。确实,学校很多学生家境优越,但也有一些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这与吴贻芳的平等理念不无关系。吴贻芳担任校长后,她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果断地改变了以往的一些做法,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不论考生来自何处,出身于什么家庭,只要是人才,考试成绩够标准,她都一视同仁地给予学习和深造机会。学校还允许学生停学,到中小学教一两年书,挣到钱再回来读,学校为她们保留学籍。遇到特殊困难,学校财务制度上无法解决的,吴贻芳常常自己解囊,比如为体弱学生加营养餐。学生张明忠因患肺结核突然吐血,吴贻芳了解到她只有一个寡母在外地,生活很是清苦,马上把她送到医院,每天注射当时极为昂贵的链霉素,直至痊愈。而这笔费用都是吴贻芳个人所付。
(二)尊重差异
吴贻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她的价值,教育首先应接受并尊重差异。她在1943年的一篇演讲中说:“世界是由不同政见、种族、文化的人组成。在基督教举办的国际组织中,每个成员活在基督的团契里,接受及尊重个人的差异,欣赏彼此的差异,互为补足。”尽管吴贻芳在演讲中所说的,是尊重政见、文化上的差异,但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每一个人价值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她自己,始终贯穿在吴贻芳的教育实践中。
(三)全人教育
吴贻芳在很多场合阐述了她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目标。这种理想,就是要通过提供一种“全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全人”。所谓“全人”,即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人教育”,强调的是人的整全性。全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全的人,不应因为分工的细化,学科的分化而把人变得片面。教育也不应因强调启智功能而忽略人格发展。具体而言,金女大的“全人教育”,就是中西并重,文理兼习,德,智,体,群“四育并举”。
(四)服务社会
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显然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传授知识和获得职业技能的过程,她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她一再强调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需要”。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期间,学校向国民政府注册,金女大提出的办学宗旨中就有这样一条:“促进社会福利及公民的崇高理想”。吴贻芳在《教育评论》上发表《教会学校的出路》一文,强调“学校必须服从政府的指示,否则不能生存”。1934年,吴贻芳再一次明确指出:“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乃学校的使命…也是中国现实最大的需要”。无论是肯定学校在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是教育学生热心于社会服务,吴贻芳第一强调的是,教育必须要服膺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服务国家与社会。在民族多难、国家危亡的年代,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要承担起更大的救国、强国、建国的职责。吴贻芳认为,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意识,在面临民族生死危亡的的抗战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1937年在日寇进逼下,金女大被迫分散办学。吴贻芳提醒学生流亡不忘爱国。她在10月30日拍电报给上海的金女大同学:“愿金陵大家庭珍惜创办人及大学的理想,谦逊地坚固自己、牺牲自我,共同分担国家危难。”
“厚生”教育启示
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引发笔者对当今高等教育的两点思考:一方面高校要真正的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学生学习与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等问题。要建立辅导员谈心谈话的机制,公布心理热线及信箱,让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专用通道”专人解决专项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通过宣讲、征文等多种途径学习先进、树立典型;搭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作者分别系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教务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