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是第二位女子大学的中国女校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小姐”,一生未婚,她将自己嫁给了一生热爱的教育事业,没有子嗣,却成为万千学子的母亲,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她不仅在教育界负有盛名,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年坎坷的身世,造就了她坚毅的性格;饱经纷乱的时局,使她萌生了“教育救国”的赤诚情怀;秉性正直的人生历程,让她的高尚风范千古流芳。
吴贻芳在金陵女子大学掌校23年,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和高质量的育人成果享誉中外,将一个教会女子大学办成了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流女子大学。“厚生”树人,德才兼备,是吴贻芳教育思想的精华。她将造福社会和培养学子、博雅与专才、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了“全人格”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引领潮流,独树一帜。她在教育界的卓越建树,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近百年的岁月中薪火相传,留下了不让须眉,厚生处世的"金女大精神"。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个人经历
1893年,吴贻芳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衰落的前清官吏家庭。吴贻芳11岁时随大姐一起进入由维新派进步人士创办的杭州弘道女子学堂读书,受到进步思想和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 1909年至1912年期间,家庭遭巨大变故,父母、哥哥、姐姐先后离世。吴贻芳痛不欲生,在姨父的劝导下,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开始新的追求。
吴贻芳在杭州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使她慢慢接受了男女平等先进的思想。随后她就读于苏州一所女子中学,勤学苦练,练就了出色的英语口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人民贫困潦倒的残酷现实,她立志通过兴办教育来振兴祖国,走教育救国之路。1914年吴贻芳来到北京,到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英文,她对教学注入了深厚的感情,她的敬业、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吴贻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劳动有更深刻真实的体会,比如该如何把教育搞好,怎么去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内省,为她以后提出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1916年,吴贻芳来到南京,作为插班生进入了金女大,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正式学生。在学校第一届学生会成立时,吴贻芳表现活跃,被选为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带领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并于当年和其他三位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1922-1925年,吴贻芳在美留学,期间她密切关注国内发展动态,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内斗争。吴贻芳担任学生领袖的经历,为她今后掌管金女大积累了组织和领导方面的实战经验。
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与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有重要的联系。教会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反对和限制校内学生去参加爱国运动,教会教育在国内放肆野蛮的发展,激起了学校内爱国师生的抗议和反抗。教会学校便成了收回教育权运动攻击的主要对象,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则达到高潮。全国各地许多著名教会学校的学生罢课,踊跃加入到爱国运动的行列。正是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开展和教会学校受政府压迫的大背景下,1928由吴贻芳接任金女大校长。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厚生的办学观
“厚生”出自《圣经·约翰福音》。1928年,吴贻芳担任校长后,将“厚生”精神重新定义并明晰解释。吴贻芳努力实践“厚生”精神,是一个从不要求得到什么而只希望更多地给予别人的人。
吴贻芳之所以认同“厚生”思想并且赋予其新的含义,是因为她在金女大上学期间,同学徐亦蓁经常用“厚生”等基督教信条开导她,使得她体悟到“厚生”的含义,“厚生”就要忠厚老实,讲求奉献,不求回报,报效社会,献身于服务众生。这使得吴贻芳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便是将有限的生命都投身于奉献他人无限的事业中。
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这一方面反映了她看重基督教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价值——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尊重了教会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更切合于当时中国实际的社会救国氛围。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成功地把金女大的办学宗旨调整为:淡化宗教的目的,而与非教会大学一样,不是一味地要求服务众生,而是更加注重学问与道德。
(二)全人教育的培养观
所谓“全人”,是强调人的整全性,着眼于人的整全性和知识的综合性,不会因为分工的细化和学科的分化而把人变得片面、狭窄,也不应过分强调智育功能而忽略人格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宗旨,进行“全人格”培育,培养健全人格,造福社会。吴贻芳在治校中强调主辅修制和自由选择专业制。在她看来,主辅修制的实行是为了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文理相通。同时,对学生转换专业几乎不设限制条件,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如发现专业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可向学校申请转专业。吴贻芳倡导和支持教师用启发式、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吴贻芳还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文体活动,对于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她认为“金陵女子大学要把注意力放在普遍提高学生体质上”,体育课是唯一四年必须修的课程,并且规定不合格不能毕业。
学重中西。吴贻芳强调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上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在金女大的学生团体中,既有西洋歌曲的合唱团,也有泥土气息浓厚的民族社、国剧研习社等,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
(三)刚性与弹性并重的教育观
采用主辅修制,主辅修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在主修和辅修各选一个,两者都是必修课。课程设置文理兼备,具有多样化。学校采用主辅修制,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吴贻芳采用积点制和学分制合并使用的方式。积点制的实行提高了获得学分的标准,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以生为本的管理观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每个人不同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金女大学生形成了对差异的包容和彼此相互欣赏的状态。学校定期为学生体检,每年对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对于体弱的学生,定期为他们免费增加营养餐。
吴贻芳认为,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专业。一次,有位女生选择了海洋专业。吴贻芳冲破重重阻力,坚持设置该专业。后来这位女生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优势:开拓进取的办学精神,尊重和突出女性特色,填补了当时高等女性教育的空白,指引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注重人格培养、发展全人教育、重视实践锻炼、平等和谐的校园师生关系。
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启迪我们,对大学生的培养应体现时代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其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持续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认真研究并借鉴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淮阴区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一级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