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教育思想 对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23-03-20 15:40: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潘正凯

在任职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20多年里,吴贻芳先生将基督教理念与中国社会相融通,立足于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具有健全人格的女性人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成为中华教育思想的瑰宝,对当下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重塑教育目标: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之主张是吴贻芳办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基督教大学普遍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金女大在吴贻芳的执掌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基督学校的诸多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顺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基督精神渗进人格,强调爱国、奉献、牺牲等人格品质,以及人格训练的完整性。她常说:“我们办学的宗旨,是要把大家培养成具有高尚理想,不图个人私利,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与同学相互合作,对社会有精诚服务的态度,对国家从爱国主义出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的人。”吴贻芳的“人格教育”主张是对基督教人格教育的扬弃,融入了爱国主义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从吴贻芳的教育思想看,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就其内涵而言,人格教育是一种基于“本我”、锤炼“自我”、实现“超我”的教育,是对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性格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体验和历练,是使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明确认知和价值判断,在社会规范中完善个性,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学校教育的生动实践。

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使人格教育要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鲜活而强健。以健全人格作为教育核心目标,更有助于我们基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育的价值,更加容易让学生以独特、鲜活、自主的身份进入教育情境。教育要把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价值之实现作为自己的起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寻觅人生价值的意义,提升和升华学生生而为人的人性。

重造教育过程:社会实践

在谈到金女大在学业上的特点时,吴贻芳曾说:“学习中重视实践,如社会系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常常举行社会调查,就某些专题做分析研究。理科的报告与论文须根据实验写出。当时有些中学没有理科实验,学生缺乏理科实验的基础知识,所以理科教师如蔡路得博士,从新生开始上实验课就系统地、有顺序地训练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她对实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以培养学生严格对待科学的态度。”在吴贻芳的女性教育实践中,她十分重视社会实践,通过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水平。重视社会实践构成了金女大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

人格教育涉及知识、认知、观念、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的多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这些人格维度得以融合、协同、共进。所以,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既是学科知识的来源,又是学科知识应用的场景,是开展学科知识学习的基本依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社会实践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知识建构中的关键性功能,让学生融入社会,感触生活,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达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积极探寻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能力的内容,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舞台和空间。就学科教学而言,必须通过学科实践的探索和谋划,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建构学科理论、形成学科思维、涵育积极情感,获得实践能力与健全人格的协同发展。

重构教师角色:人格示范

吴贻芳认为,健全人格的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吴贻芳指出,“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没有教师的人格示范、为人师表、为人模范,对学生的人格熏陶便难收成效。吴贻芳自己以身作则,努力做到以自己的人格示范学生,她本人就是人活着不光是为自己活,而要有益于他人,从而自己的生命也更幸福的“厚生”精神的具体写照。

当下,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写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树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教育过程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率先示范。重视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为人为学的榜样。可以说,教师的人格示范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品质。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一个势利、自私、狭隘的老师,也很难教出自信、儒雅、悦纳人生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影响及其功能价值,可从感染价值、示范价值、启迪价值、期望价值四个方面加以理解。教师人格可以感染学生,隐含着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展现着为人处世的标准,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文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在教育价值。因此,广大教师需要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也正是这些榜样力量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教师队伍生机勃勃。

重建班级文化:家庭氛围

教会学校历来倾向于“家庭化”的管理,这一点也在吴贻芳的教育管理观中得到突显。在吴贻芳的教育管理观中,她一方面注重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性和严格性,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在管理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注重对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和“同事”的双重角色的调适,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注重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功能,积极构建学校的“家庭化”氛围。吴贻芳所采用的导师制与姐妹班就是两个突出的范例。

吴贻芳“大家庭”式教育氛围的管理观对当前班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大家庭”的理念开展班级管理,有助于教师形成宽严相济的班级文化,推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班级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构成了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集合体,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吴贻芳先生的办学经验看,班级中家庭氛围的营造,其核心追求在于关怀、信赖、接纳和共生,其灵魂是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对他的关怀,感受伙伴对他的信赖,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可,并且共同成长,以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为班级生活做出贡献,成为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作者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