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吴贻芳的个人成长研究
2023-03-20 15:40: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杜 杲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1110日逝世。

吴贻芳称为教育家的基本条件——环境

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吴贻芳先生成长为一名教育家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的契机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封建理念不知道残害了多少旧时代的女性,旧时代的女性根本没有读书受教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办了第一批的教会女校,同时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国人开始意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随后梁启超等人开启了中国国人女子学校的历史。在吴贻芳每一个适龄的求学阶段,刚好都赶上了女子学校的发展期,从而使她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吴贻芳虽然出生于湖北武昌,但是家人的思想还是深受江浙地区文化影响的。江浙地区重教育的文化因子使其人民普遍爱好读书治学,祖籍此处的吴贻芳祖上也出了很多名仕。其曾祖父吴存义就是清朝翰林,为官清廉,颇受百姓拥戴。吴贻芳幼年就阅读曾祖父留下的《榴实山庄文集》,深受其事迹的影响。到其父亲吴守训,虽天资较父辈差一些,但也考中了秀才。 吴贻芳出生在这样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诗书熏染,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文化的浸染、江浙文化的熏陶,奠定了其尊重知识、 温婉大气的性格基调。 而江浙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及社会风气也深深地影响着吴贻芳。所以,当女子教育的风气刚刚蔓延开来时,她就敢为先声。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年幼的吴贻芳与姐姐在一次偶然中得知杭州开了一所新式女子学校,虽然父母有所阻碍,但是姐妹两人态度坚决,加上二姨父陈叔通的支持,姐妹俩终于于19043月正式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新思想、新知识、新环境使姐妹俩开阔了视野。虽然杭州弘道女子学堂为吴贻芳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但由于其课程设置不甚完备,尤其是没有开设英文课。作为社会名流的二姨父陈叔通深知英文的重要性,知道此事之后就强烈建议姐妹俩转学,还为她们推荐了上海启明女子学校。上海启明女子学校不仅开设英文课,还专门聘请了外籍教师授课。至此,两姐妹到了上海这个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东西方的差异,这也更坚定了他们好好读书的决心。不久之后,姐妹俩偶然中得知苏州有一所景海女子学校,不仅开设的课目比其他学校多,还特别重视英文。教材均是英文原版,教学进度也与英国本土同步,并且由外籍教师用英文授课。于是姐妹俩很快决定去苏州参加景海女子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于1907年初顺利地进入了景海女子学校。聪明伶俐的姐妹俩经常受到热情的外籍教师的邀请去其公寓做客,这也给了他们更多地学习英语的机会,也使得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此阶段是吴贻芳教育志向的酝酿期,也是语言基础的奠定期。语言的优势给她带来了进入大学及出国留学的机会,而教育志向的萌发使她博士毕业后坚决回国服务,这两点对她教育家的成长之路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14年,陈叔通因工作调动迁居北京,吴贻芳也随之赴京。陈叔通托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于是她就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了英语老师。1915年底,吴贻芳接受她曾经的老师诺玛丽女士的邀请前往金陵女大读书。至此,吴贻芳于19162月正式入读金女大。在大学期间她突出的领导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出色的口才和优秀的人品使她被推举为金女大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她在学生自治、学业、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深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19196月吴贻芳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获得大学学位的女大学毕业生,那一年她正满二十六岁。 这一阶段是吴贻芳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和初步锻炼时期,其世界观、价值观等在此阶段初步成型。大学期间,校园和社会的环境使吴贻芳爱人、爱教育、爱国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自治会会长的身份也发掘并锻炼了她的领导才能。所以,大学是其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学校的了解也为她日后治校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期间,吴贻芳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留学机会,极其刻苦。她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这里依然引人注目,在美期间她被推举为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会会长、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并任密执安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和科学会会员。虽然身在美国,接受着美式的教育,但吴贻芳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丝毫未变,当祖国和同胞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她毅然站出来反抗、维护。1928年夏天,吴贻芳以一篇《黑蝇生活史》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顺利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面对导师的挽留,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报效祖国是她毕生的愿望。留学经历为吴贻芳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使她对西方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西方教育背景的融合,对吴贻芳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她能够用全球化的视野看待教育问题,不拘泥于传统思维。

吴贻芳成为教育家对当前教育家成长的启示

教育工作者需要立志向学,思想包容。“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立志向学密不可分。 纵观古今中外的杰出教育家,无一不是志存高远、活到老学到老。吴贻芳在十几岁时便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向,并时刻铭记于心。她通过努力的学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教育家都是开放包容的,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是思想古板、固守己见的。教育家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自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他们对不同的思想观点 均是持开放态度的。吴贻芳也是留学大军的一员,在她的教育思想中开放包容的特点极其明显。从校园文化到培养目标,都体现着兼容并包、中西结合的特点。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实践,主动探索教育的真谛。所有杰出的教育家都是非常重视实践的,再高远的志向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中都只是空想。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其正确性、有效性,才能被推广与传承。吴贻芳执掌的金女大也以注重实践闻名,学校不仅在学习上要求学以致用,更提供一切机会让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她自己更是躬行实践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都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的身心修养。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对人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教育有无数种方法,如何选择因人而异,但有一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的,那就是以身作则。许多校友在回忆起吴贻芳时都充满了感激与崇敬之情,吴贻芳是她们做人做事的榜样,即使毕业了她们也依然遵照着她的教诲生活、工作。

(作者系淮安农村商业银行淮安区经管中心风险部经理)

 

作者: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