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让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建议
2014-01-16 13:27:00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我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成绩是显著的,从《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贡献进步率从2007年的49%提高到2012年的56.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达75%,产学研项目超过1.3万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驰名商标超过400件,。推进“十大人才工程”,32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10万。

  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我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加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软环境建设。一方面我们缺乏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有技术成熟的原创成果,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有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帮助政府解决环保与发展难题,同时又非常渴望将自己这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成果推广中屡屡碰壁。

  我们听说有的地方引进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科研成果的某人才后,由地方的国有企业和该人才共同出资建厂,使其科研成果顺利转化,、然而在开始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时候,当地企业领导便要求下属部门在掌握该人才80%技术的时候,想法将其赶走,结果该人才果然被赶走了。有的地方引进人才、引进项目,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圈地,而非真心将这个项目投产,如某地引进了某专家的科研成果,并以此圈了30亩地,便没了继续合作的积极性。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引进人才、项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转型升级,而是为了获得政府补贴。某县级市科技部门为了获取秸杆处理补贴,2012年引进了一个很好的秸杆处理项目,并答应为该项目每年收购2000吨秸杆,结果去年只收了80吨便不收了,因为他们已通过一定手段获得了这方面的补贴,同时他们还扣留了该项目前期投入的设备至今不还,因为还要利用该设备继续获得秸杆收集处理的补贴。这些事情虽然是发生在个别地方、个别人身上,但会影响到众多专家转化自己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此外,在我省转型升级中,虽然各地求贤若渴,然而专家们想转化成果依然困难重重。就拿令各地政府倍感头痛的秸杆焚烧问题来说,现有的处理方式都存在种种弊病,土壤承载秸杆能力有限,秸杆还田难以持久;利用秸杆开发沼气、发电、制造酒精等,只利用了其中的纤维生物质,还会产生70%左右的废弃物。而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研究所已利用秸杆开发出了“一吨秸杆造一吨纸浆”的多种“新型生物质纸浆”,可以用于包装材料等多个行业,据说这样的包装材料仅上海港一年需求就有90多个亿。然而依靠专家自己推销这一技术成熟的成果,则处处不顺,历时一年多也未见成效,使得秸杆焚烧现象难禁和秸杆利用项目难上情况同时并存,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调研时发现,谈起科研成果转化难,不少专家、不少高校科技部门负责人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有的甚至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可是科研成果如果难以转化,经济转型升级便会落空,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应重视软环境建设,让专家们不再为成果推广犯难。为此建议:

  1、建立重点科技人才联系制度。可通过个人自荐和单位推荐两种方式,对具有原创核心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前景广泛、符合环保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科技人才,由省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与他们建立对口联系,帮助他们解决成果推广中的实际困难。

  2、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服务队伍。科技人才不是商人,更不是企业家,由他们自己推广成果,自己经营企业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难以成功。许多引进的人才认为,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中,迫切需要有一支包括科技经纪人、投资人、总经理、技术骨干在内的团队。省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应根据重点科技人才需要,组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这样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服务团队,向他们推荐。可以说,政府的着力点如果从注重引进人才项目、提供资金转向支持科技经纪人和帮助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重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支持。对确实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效益好、能解决环保与发展难题的科技成果,应作为省重点项目,由省里组织重点推广,而不应再由科技人才自己去找婆家,自己谈生意经营企业。

  4、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的收益,应根据其上缴的利税情况或打破了进口垄断的情况授予相当于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对引进的外地原来有政治安排的科技领军人才应根据其贡献给予一定的政治安排。

  5、开展专项督查活动。对各类开发区引进的人才发挥作用情况、高科技项目落地进展情况、侵犯科技人员利益情况,尤其是以引进人才为名,骗取奖励和其它利益的情况,由省有关部门,并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参加,进行督查。同时应加大对影响科技成果应用的各类腐败行为打击力度,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和良好影响得以持续。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