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芙蓉镇——镇江民进悦读会开展2024年首场读书活动
2024-03-01 17:55:00
来源:
【字号:  】【打印【纠错】

  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六,镇江民进悦读会龙年第一场线下分享活动在漫书城如期而至。本期的主讲人是悦读会副会长侯晓佳,他为书友们分享的是《芙蓉镇》。

  《芙蓉镇》作者古华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对乡镇风俗熟悉,故其作品主要以这一地区的生活为背景。据说这部小说从落笔到完成仅用了二十余天,1981年出版,1982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由谢晋执导为同名电影。无论是著作本身还是改编后的影片,均获得了很多荣誉,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芙蓉镇位于湘鄂桂三省交界处,那里风光秀丽,芙蓉花开的季节里,花儿争相斗艳一派繁荣,这里的人们和各地乡民们生活一样,淳朴,欢乐,有爱。作者开篇即采用纵览全景的视角以清新秀丽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原汁原味,风俗古朴的小镇图,描写了文化革命搅乱下的湘西乡村生活,让特定年代的人物变迁发生在这座湘南小镇里,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多番研读之后,侯晓佳用三个字概括了他眼中的《芙蓉镇》:“斗”“活”“曲”。“斗”体现在故事以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为核心,尤其是凭自己辛勤劳动而慢慢地积累财富最终盖起新竹楼的“米豆腐西施”胡玉音被“老剩女”李国香记恨而借口打压。在斗争中,有受害者和迫害者,有跟风者和逃避者,当然也有少数清醒的坚定者。在外界压力下,多数人的人性发生了扭曲,陷入斗争漩涡。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样一句铿锵的鼓励在那个动辄“你死我活”的世界显得尤为感人。在那困难冷漠的年代里,人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并没有绝迹。老实巴交的黎桂桂,温暖热情的谷燕山,耿直善良的黎满庚,乐天博学的秦书田……他们是陷入绝境的胡玉音的光,也是照进黑暗岁月的灯塔。无论命运如何黑暗,人还是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因为光明,终会来临。这正是这篇小说最动人的地方。

  “曲”则表现为民歌元素。民歌拥有着语言所不能及的无穷意蕴,正如自序中作者自拟道: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小说中多次提及的民歌《喜歌堂》有百十首之多,表演时有歌有舞。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欢乐处,山花流水;悲戚处,如泣如诉;亢奋处,回肠荡气。书中多次提及《喜歌堂》,因为它一路上见证了秦书田与胡玉音两人磕磕绊绊的爱情历程,它的象征意义随着情节发展也不断在改变,从一开始被胡玉音认为是祸害,到后来成为两人之间的甜蜜慰藉,它始终陪伴在两位主人公的身旁,盛开在他们心间,成为他们的爱情见证,也谱成了《芙蓉镇》永远的绝唱。

  一溪一河,一条青石板路,两岸木芙蓉,小说从描绘芙蓉镇古朴柔和的古镇风情入手,将一幅浓墨重彩的风俗画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及至运动到来,各色人等竞相上场表演着,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蜿蜒悠长的青石板街、热闹繁荣的圩场,在读者眼中也变得扭曲起来。《芙蓉镇》的语言清新通俗,采用平民的视角,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中。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读者不由得会回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文化革命执行者都会心痛万分,而没有经历那个时期的人也会在书中这些人物中找到一丝丝自己内心的影子。我们不免反思,在危难的时候,“我”是否能恪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尊重自己的良心呢?现场书友们围绕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芙蓉镇》的成功正是源于将湘南民俗风情寓于政治风云中,整部作品的灰色基调与个体人物无与伦比的生命力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会长罗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在活动最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步履不停,过程中有成功自然也有失败,其实经历的每一步从历史角度看都是当下不得不经历的必然阶段,为此老一辈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更奠定了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基础,只要人性中的光亮不熄灭,这个社会就始终充满希望。

  《芙蓉镇》讲述了一个时代的不幸,也最终成全了善良人的坚守,正如作家梁凤莲所说,人可以平淡,可以轻易淹没,但内心的丰富无人可以裁决剥夺。

作者:  编辑:镇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