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教育“工业化”为教育“农业化”
2016-06-20 16:32:00
来源:民进淮安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安徽六安市的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接连创造出一连串让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高中学生数超过2万,2013年高考考生数达11222人,一本达线2503人,9312人达本科线。整个学校成为高考魔化城,学生称之为“地狱”,坊间称这是世界级的“高考工厂”。像布坦厂中学那样的 “高考工厂”,或大或小,全国城乡到处都有。整个基础教育,归结为高考。这是对教育的异化,也是教育自身的悲哀。它危害当代,遗害未来。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客观存在,人人叹息,又人人无奈。就当前社会现状而言,只剩下这一点点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怎么办呢?。我想,这痼疾也不是不能解决。高考之路越长越窄,源自统得过死。你统,高考工厂就瞄准你的统,铸造出一些适应统的考试能手,这“产业”就以一发不可收的势头发展起来。毛坦厂中学高考魔化城的出现就不奇怪了。过去农村医生治恶疮,有火锥放脓法,用烧红的火锥猛刺脓节,让毒液流出,再填续药棉,恶疮就彻底根除。说白了,就是釜底抽薪。废止高考,让各高校自主招生,就像火锥治恶疮那样。没有这样的阵痛,温水煮青蛙式的改革,希望人口下降,考生数随着下降。这岂非听天由命?

  当然,放开自主招生,各种弊端就会像井喷一样跑出来,高考乱得就会成为一锅粥。且慢下结论。放开,不等于不管。首先,各高校的自律。自律的底线是你还要不要存在,出现任何弊端,校领导负全责,进行法律追讨。阅卷人舞弊,立即丢掉饭碗,附带法律责任。说情行贿者,即使录取,也立即取消学籍,同样追究刑事责任。在自主招生的严格律条下,各方面都不敢动歪点子,也不想动歪点子。高校动歪点子,则有关门之虞;考生动歪点子,等于自绝大学门外。那么,科学的缜密的行之有效的高考律条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找考试院了。国家设立考试院机构,不就是要将考试方方面面的事情管起来的吗!它全面监督高校招生;它对高考综合评估,分类考试,科学选才,多元录取;它促进并保证公平。

  其实,死抱“统”字不放的人,洽洽就是在统一招生、统一考试中的利益既得者。他们表面忙得不亦说乎,结果呢?纰漏层出不穷,甚至参与营私舞弊,而社会资源却大把大把地消耗在统一招生和统一考试中。如果国家统计局能给出准确的统计数字,一定令人咋舌。由此看出,真正改革高考,不仅仅是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或者说,就是一场革命。

  上面是统一高考逼教育走上“工业化”道路;下面再说一说教育的“农业化”问题。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教育大国。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教育同行。中国历来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不计其数。奠定儒学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孔子,不但教育成果辉煌,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而且理论建树同样前无古人。《论语·先进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故事:老师和四个弟子围坐一起,进行互动教学。老师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发言,大家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想法。子路率真,说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曾皙表示只能治理不大的小国;冉有说,我愿意鼓瑟。问公西华,他笑笑说,我与他们三人不同。老师总结说,“各言其志也。”这课上得多么轻松。孔子的因材施教无处不在。尽管弟子性格不同,禀赋各异,才能有大有小,在孔子的教育和引导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有所成。这里充分体现出“浇树浇根,育人教心”的农业生产原则。明代的王阳明总结历代教育理论和经验,也提出要像农人种庄稼那样去教育孩子。他的《传习录(中》有此论:“大底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小孩子自然的性情来说,一般都喜欢玩耍嬉戏而害怕受到约束。就好比草木刚刚发出嫩芽,给他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嫩芽有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那么就能够枝叶繁茂;如果给嫩芽压上石块,使它不能舒发,就自然长不成树木了。这是一般种田人都深谙的普通常识,为什么从事教育的人置若罔闻呢?一些学生家长也使劲地往孩子身上压“石块”:学校课外作业要做到深更半夜,一放学,家长就将孩子赶到这个补习班,那个培训班,搞得小孩身心疲惫。幼儿本来天真烂漫,家长整天叫他(她)背唐诗宋词,做数学题。就连未出世的胎儿,也要进行胎教。为什么?是他们不疼孩子吗?没办法,孩子长大将参加高考。面对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必须提前起跑,越早越好。高考,简直就是一根魔杖,搅动整个社会都跟它转。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今天的填鸦式的应试教育,怎么能让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笔者年近耄耋,早该知天命一边歇着了。但一息尚存,仍要唇焦口燥呼一呼。因为我们的民族还有明天,还要延续,还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要教育脱离“工业化”,回归农业化,便有希望。

作者:孟令涛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