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重视企业搬迁后环境治理的建议
2015-01-23 09:49:00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
【字号:  】【打印【纠错】

  为适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的要求,我国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实行了“退二进三”的政策。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较发达城市首先出现了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的现象。江苏省亦有大量企业搬离原城市,迁至远郊或其他地区。

  自2006年以来,我省作为化工产业大省,已连续开展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和搬迁化工企业6000余家。2012和2013年,南京市要求363家污染企业进行整治和78家主城区域工业生产型企业搬迁。2006年无锡市确定100家企业从市区搬迁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到2011年700多家企业搬迁至安徽郎溪。常州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范围内323家现有污染企业的搬迁。

  企业搬迁后,遗留了大量的污染场地。如截止2012年,苏州化工厂原址占地600余亩;南京化工厂原址占地700亩;南通姚港化工区原址占地600亩;常州化工厂原址占地1500亩,给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工业场地污染主要分为有机、无机污染及二者复合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指石油类、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无机污染物主要指Pb、Cd、Hg、As等重金属元素。场地土壤不同于其他类型污染土壤,场地污染物浓度可能很高,且空间变异较大;多以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污染区域不大,但是污染土体深,可能伴有地下水污染。如南京某磷肥厂、炼焦厂和钢铁厂土壤中伴有铜、砷、锌、镉等重金属与PAHs复合污染,其中PAHs平均浓度可达17.6 mg kg-1。常州某些化工厂土壤及地下水中含有氯丹、灭蚁灵及苯系物(BTEX)等污染物。位于苏州古城区边缘一片600余亩的土地撂荒近两年,源于创建于1956年的老国企主要生产农药,2003年开始整体搬迁到张家港市,但原厂址的土地已被严重污染,由于污染成分复杂,苏州市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找修复之法而无法开发。无锡胡埭电镀厂地块的8000吨泥土,遭受30年电镀废水污染,场地土壤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为铬、铜、镍、铅、锌等重金属,其中部分区域铬检测数据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1万倍以上。

  针对场地污染特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经过近年来的修复技术研究和实践案例,江苏省在场地污染修复也具有一定基础、条件和实践经验。至2012年,江苏全省已布设260个监测点,进行土壤监测。特别是化工企业搬迁后土壤污染严重的,要对土壤进行修复。同时,江苏还在泰州建成了省内首个二噁英实验室,全面监测垃圾焚烧产生的“最毒化学物质”二噁英。2012年,由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江苏省内第一个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中心正式落户常州。开展了多个污染场地修复实践。溧阳市经济开发区的溧阳市光华化工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在企业搬迁后检测发现中氯丹和灭蚁灵含量都严重超标。由溧阳市政府投入250余万元,由南京瑞敏泰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修复溧阳市光华化工有限公司的污染土壤,治理面积达1400立方。2011年,该治理项目已顺利通过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并进行场地交付使用。

  尽管目前已有针对场地污染进行修复,且也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但是对于场地污染的管理和修复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污染场地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不详,缺乏工业企业场地数量和场地污染状况;缺乏针对污染场地管理整治的专门法律法规;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修复技术与工程建设经验,缺乏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运作的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场地污染修复资金机制不明,多数由政府拨款,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机制等等。

  同时搬迁的新厂虽虽然大部分进行了技术升级,或是进入各地的工业园区,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或其他原因而对周边产生一定影响是难以避免的。目前,我国各地对企业搬迁后遗留场地的土地重金属、有机污染评估方面开展了不少的工作,但是企业搬迁对新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则很少有关注。而企业对大气、水体的影响可能较为直接和易于察觉,但对土壤和生物,以及周边居民的影响则可能是缓慢和长期的。目前,江苏省已有大量的污染企业由城市中心迁移至远郊或其他地区,新建立的工厂产生的污染物质随三废的排放,势必对其周边农田产生影响。据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859个,其中采矿业154个,制造业45291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14个;对于统计的11107个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8621.94万吨,其中144256.45万吨直接排入环境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8623.27亿立方,二氧化硫排放量896472吨,氮氧化物排放1096842吨,工业粉尘排放375003吨,一般固体废弃物生产量9935.43万吨。尽管,目前没有对于企业搬迁后,新厂三废的排放情况的具体统计,但以大见小,从全省情况内推,全省市搬迁企业后新厂产污量不容小觑。但我省对新建立企业对周围土壤、生物及居民影响现状的基础数据几乎为零,对新厂周围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留下环境风险隐患。

  为了防范企业搬迁后的环境风险,我们建议:

  1.针对我省污染企业搬迁现状,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场地污染调查,建立污染场地的数量、种类、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等信息档案库;尤其是企业异地重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等,尤其是企业对周边环境与居民健康影响等;

  2.进行污染场地技术研发,形成适宜我省省情的场地污染修复技术,因地制宜的进行场地污染修复;并建立长久可持续的场地修复资金的融资机制;

  3.建立搬迁企业环境影响检测体系。对新建企业周围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现状、来源和趋势,新厂建立后对周围居民工作、生活与健康的影响,新厂周围环境监测与监管体系进行系统调研和长期监测,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省省情的搬迁企业新厂对周围环境污染的监控预警、风险防控的综合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避免污染转移现象的重现。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