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余强:职业教育要为“制造强省”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2016-01-25 21:36:00
来源:宣传处
【字号:  】【打印【纠错】

  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民进省委副主委马余强委员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发言

 

 

 

  “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跨越,技能型人才是核心,职业教育是关键。“十二五”期间,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中职)院校和实训基地,加强职教与产业的对接,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但职业教育为“制造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职业教育被社会视为“末流教育”。社会上总认为只有高考无望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教育,好多学生及家长在内心其实都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把上职业教育学校视为无奈之举。而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有30%选择上大学,有50%选择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全社会受到普遍尊重。

  二是职业学校上升通道狭窄。目前大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不是把学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混文凭作为首选。可是,学生一旦上职校,绝大多数只能读到中专、大专,本科以上就十分困难,学历教育上升的通道狭窄,职业教育甚至成了断头路。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技工学校毕业生即使学到的技术很好,业务能力很突出,可是也只能在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这条道路上单线前进,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

  四是职校毕业生工作待遇低。职校毕业的技工虽然不愁找不到工作,可是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一般只有2000-3000元。一些企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工资也是如此。另外,现行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倾向于收入高、地位高的人群,一般技工难以享受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

  五是职业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先天不足”。现行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有教育、人社、卫生、交通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有省级的,还有市级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教育部门在资源整合、招生规模、师资调配、专业设置等方面难以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严重缺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匮乏,面向企业和社会聘请兼职专业教师渠道不畅。

  六是职业教育培训仍是“纸上谈兵”。目前校企合作一厢情愿,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政府没有制定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刚性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职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导致学校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训效果差,学生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制约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水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人社部与财政部也在全国12个省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因此,我省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型。

  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重塑“人才观”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让我们欣赏到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大国工匠们职业技能的完美极致,对职业教育发展是极大的鼓舞。因此要对职业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破除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与支持,营造整个社会对劳动、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

  二、打通职业教育的管理通道

  首先,要理顺体制。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应建立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统一专业名称、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标准、评价考核指导意见等,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进行扎口管理。其次,将职业教育一直延伸到本科、研究生,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三、要让职业教育“吃小灶”

  尽管国家为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而且将来还会不断有利好消息,但是我省更应该结合实际,让职教“吃小灶”,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考虑。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兴办民办职业教育。

  四、让职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纸上得来终觉浅”,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支撑,而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政策,从省级层面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接纳职校学生的培训和实习,构建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校企合作、职校生就业的“直通车”。

  五、让技工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加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改善就业环境。规范技工职称评定,放宽职称评定的学历等“硬指标”,重在考核技工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工资晋升体系。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向往。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