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合我省职教资源创新职教机制的建议
2016-01-21 09:20:00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
【字号:  】【打印【纠错】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调研中我们看到,当前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势头总体良好,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活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碍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到位。当前职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教育理念与做法各不相同。学校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还有其它行业主管部门。有省级的、还有市级,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不同的隶属关系。一是使职业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来源出现巨大的差别,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二是系统保护主义盛行,教育资源不能共享。

  二、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远低于30%;二是生均拨款制度未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地方配套的骨干学校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到位,学校债务较重。如盐城市区12所职业院校中的9所银行贷款、职工借资、应付工程设备款等总负债总额达10.68亿,县(区)职教中心负债大多在2000—4000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引进渠道不畅。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目前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相对富余,专业教师相对不足;二是专业教师行业从业经历不足,“双师型”教师质量有待提升;三是专业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聘用制专业老师大量存在,编制外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

  四、专业结构欠合理,校企合作未深入。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小而全、小而散”。一是同一地区同类专业重复设置率过高,教学、实训设备重复投资,资源不共享;二是校企合作不紧密,仍停留在文字层面,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技能鉴定考核中;三是教学内容未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实训课题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教学脱离企业工作实际。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键的五年,应当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人才强省提供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统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设立职业教育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实施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和统筹规划。各级规划、财政、教育、劳动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工支持职业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和运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沟通力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国家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经费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规定,“对未按规定用足职工教育经费和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当地人民政府可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业培训。”建立职业教育重大专项投入机制,积极增加地方财政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人才紧缺专业、农业和艰苦行业、苏北薄弱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制定职业院校债务化解方案,全面推动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的执行,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及设备配置标准。

  三是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启动职业学校教师核编工作。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拓宽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的扶持政策。鼓励外聘懂技术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四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结合,探索与企业紧密对接的模式。实行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德国等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在法律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办学定位、经费、师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管理。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