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发展的建议
2016-01-21 09:31:00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
【字号:  】【打印【纠错】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问题在教师。伴随着乡村空心化,最突出的问题是乡村教育,背后是近30万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期待与梦想。他们有的耕耘在偏僻的山区,有的坚守在贫困的矿区,废寝忘食地编织着乡村孩子的多彩梦想,但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不计名利的付出,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教育的“短板”在乡村:

  一是乡村教师缺编严重、临时用工现象普遍。我省乡村教师是按照小学1:23、初中1:18来核算编制的。由于总量超编,人事部门在安排人员时往往遵循超编不配人的原则,只要区域内教育系统师生比总体达标,原则上不再进人。许多乡村教师编制数从上个世纪至今就没有变动过,可是乡村学生少,有的是教学点,只有数名学生,按这样的比例,乡村教师根本不够用,特别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据省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显示,2015年某市小学专业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分别缺少462人、697人、470人;初中专业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分别缺少38人、68人、27人。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或者后勤工作人员上岗执教。

  二是工作压力大、生活保障差。教师缺编,导致教师课业负担加重,一个老师通常要带四五门甚至更多的学科,任务重的每周达30个课时。同时,乡村留守儿童多,不少老师上课是教师、开饭是厨师、课外是心理咨询师。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低于当地的外出务工人员。许多乡村教师在城区买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住房难”成为普遍问题。

  三是老龄化倾向严重、流动机制缺乏。以我省某县为例,乡村教师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部分乡村教学点平均年龄在56岁以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与教育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乡村优秀教师渴望更大的发展平台,纷纷流向城镇、流向重点学校,以某县为例,2014年辞职46人,2015年辞职52人,离职的基本上都是优秀教师。乡村与城市之间缺少一个合理的、对等的双向流动机制,这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伤”。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国家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战略高度,这是对农村教育需要的积极回应。为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德树人”“阻止贫困”的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形成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一、让优秀人才“下得去”。认真落实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结合十三五规划及二胎政策的实施,专门制定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加乡村教师编制数量,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力度督促各地实施“县管校用”制度,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从制度上弱化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确保师资流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完善补偿安置机制,让不合格教师顺利退出,为新教师及时补充留下空间。在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乡村教师培养基地,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专门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乡村教师。

  二、让骨干教师“留得住”。以生活待遇留人,在大幅提高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建议我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对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一定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建设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教师公寓),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以切实的举措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以感情留人,设立乡村教师特别奖项和专项基金,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乡村教师予以褒奖。以事业留人,专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对愿意交流到乡村任教或者支教的教师,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上给予政策倾斜,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比例,让乡村教师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

  三、让全体老师“教得好”。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提出的,“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等措施,鼓励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乡村教师培训纳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3至5年内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乡村教师网络研修行动计划,引导乡村教师主动通过网络按需学习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支持地方院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的培养。加大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轮岗力度,通过一至两年挂职,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带出一支骨干队伍。

  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关心力度,既是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关爱,对乡村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权利的尊重,也是新一轮“精准扶贫”对乡村教师迟到的补偿。让优秀人才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造福于乡村教育、造福于几十万乡村教师、造福于近百万乡村学生,应该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景。

作者: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