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的建议
2016-01-21 09:47:00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
【字号:  】【打印【纠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也在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我省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超过1100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总人数的45.1%,可以说,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可能面临子女随迁入学问题。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随迁子女150万人,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今后若干年,这个数据还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让每个孩子享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努力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入学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资金、师资、土地等各种资源配置的制约,要将其全面纳入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旧入学难。我省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苏南一些地区随迁就读人数10年间从5万增加到16.4万,3倍多的增容,导致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缺口很大。基层政府缺乏土地规划权、人员编制权,在协调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难有建树,也影响到公共教育资源的服务能力。南京等一些地区不得不设置入学门槛,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在南京入学需要五证齐全,即户口簿及父母(法定监护人)身份证、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暂住证或居住证、计生证明及预防接种证。不得不将一批儿童排斥在义务教育免费就读的阳光之外,群众反响强烈,目前我省还有15%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条件落后的民办学校就读。

  二是办学质量与普通学校有距离,依旧难均衡。无锡等地一批公办学校由于大量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造成办学条件不达标,办学水平下降的情况。学校用地、用房紧张,班额超标,部分学校为完成接纳任务,不得不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改成普通教室,影响了相关课程的正常开设。专任教师数额不足,聘用退休和代课教师成为惯例。民办学校师资滞后更为突出。以南京宁燕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该校15个班,400多名学生,老师只有15名,其中还包括退休老教师5名。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身兼数职,平均一个人一个班级,沉重的课务负担下,已经无法再对他们进行备课、教科研的硬性要求,优秀师资根本留不住。

  三是其教育的特殊性无法满足,依旧少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南京等学校的调研问卷显示,只有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学习,许多家长无暇关注孩子成长,只能放任和溺爱,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心理问题突出:一些学生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一些孩子以偏激的方式处理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绩不好的情况比较普遍,学习动力普遍不足,高达9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样的特殊性,需要他们的老师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精力与家长交流,给学生提供课外的辅导。处理更为繁杂的琐事,需要他们接受更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从而以更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孩子们施以适度的教育,但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特殊性以及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是社会帮扶与救助力量薄弱,依旧被忽视。虽然许多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已经深度介入到这个特殊群体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这样的力量还是太小,这样的义工群体和社会组织还是太少,我们期待更多同仁,参与到支持和帮助他们的队伍中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和表层的经济资助之中,也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上。

  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有多少人享受到优质教育,更要看教育的普惠性成效如何。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对我省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从源头上化解入学难。加大对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超前部署,合理配置,根据人口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按照学校数量适当,区域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的要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大省级教育财政支持扶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在统筹安排教育附加费分配使用时,充分考虑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外来人口子女较多地区的实际困难,予以资金和政策倾斜。

  二是强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协同机制,共同做好教育服务。各地应结合实际,合理设置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接纳标准,并建立预报名制度。对于不完全符合规定要求的人员子女,可以建立打分制度,根据学校空额,优先满足高积分者,有序安排入学。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应特事特办,本着解决问题的立场,听取合理诉求,全面排查潜在矛盾。由省相关领导牵头,全面落实省级教育、公安、人保、人口计生、发改委、编制办等部门的协同责任。省编制部门应根据苏南各地的流动人口高涨的实际困难,从统筹和调整编制,出台相关解决办法。

  三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加教师特岗培训,实现教育公平。根据学校接纳的流动人口子女人数,以奖代补,给予教育经费倾斜性帮扶。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定期为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服务相关儿童和群体,增设流动人口儿童子女教育特岗津贴,提高相关老师待遇,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让教师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

  四是加大社会援助力度,携手共同帮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坚持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基础上,拓宽教育资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涉及人数广泛,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应加强社会组织的系统援助,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支教活动,为民工子弟学校带去不一样的课堂;社区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加快学生的城市融入感;动物园、科技馆等机构可以免费提供学生参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的课堂走出教室;发挥工青妇和党派组织的力量,加强点对点的帮扶活动。可由社区、高校等机构牵头,为民工子女的家长开设培训教育,同时协调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恰是一个标杆,考量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决心、能力和成效,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保障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作者:  编辑:薛伟